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风俗就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六朝《刘子·风俗》云: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也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环境而形成的习尚称之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作为整个民族复兴的大后方,其战略地位凸显。西南蛮区由于历史原因保留了大量风俗习尚,针对这一情形,国民政府制订和出台了旨在革新蛮区风俗习尚、推进汉蛮一体化进程的方针政策。西南蛮区民俗风尚改良运动具有政治与学术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东部诸多社会要素的内迁,成为遵义社会文化与生活习尚变迁的契机.抗战时期遵义在社团组织、大众传媒、音乐艺术、生活习尚等方面呈现丰富繁荣和多元开放的景象,形成独特的内迁文化.内迁文化引发了遵义社会文化生活的嬗变,民众的精神风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交流互动中得以更新.  相似文献   

4.
崇尚自然是中国文学传统的鉴赏习尚之一。它以真、淡、朴为基本形态,它是在老庄道家思想和古老的天人合一观所共同作用下的文化背景中孕育生长而成的。它的形成从哲学的层面走向文学的层面,最终持久地影响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习尚,它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出现了流变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所谓“风俗”就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六朝《刘子·风俗》云:“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也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环境而形成的习尚称之为“俗”。由于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风俗紧密地联系着自然和社会。因此,风俗就成为人们借以观察社会人生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的生活习尚最为独特处有二;尚节俭和喜搬迁。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了洛阳邙山、偃师平原、龙门西山出土的六件中、晚唐石刻,对其中的佛教信息进行了梳理.作者通过归纳认为这些石刻记事的内容表明:中、晚唐时代的洛阳,妇女多有在家信佛的习尚;受到家庭信仰习尚的影响,唐代妇女无论老幼每有出家从缁的;唐人倾信佛法的群体,多以寺院为思想寄托;中原地区在会昌法难之后,仍有东都安国寺、宁刹寺、敬爱寺、嵩山会善寺、般若寺、龙门奉先寺、河阳万岁律院等佛教寺院香火有绪,传灯不辍;唐末、五代之动乱后,封建政府对佛教寺院一仍行使着地政税收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之后的长沙,是南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中心。但甲午战前湖湘文化固有的较为开放的学风和经世致用传统并未在长沙得到推广,长沙绅民表现出的主要是藉湘军“翼教”成功之后进一步强化的自负心态与救时卫道责任感,并由此流衍为炽烈的仇夷拒洋与“耻闻洋务”习尚。这种守旧习尚明显阻遏了洋务事业在长沙的开展,对长沙的近代化启动带来了较大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带上了用典、委婉、借代、互文和偏义等修辞色彩,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习尚语、用典语、委婉语、借代语、互文语和偏义语。翻译时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如果仅仅按照字面逐字对译出来,就有可能损害原语句的意思。现分类例析如下: 一、习尚语①寓逆旅,主人口(每天)再(两顿)食(给饭吃)。(《送东阳马生序》)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朝向东方)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传。(《鸿门宴》) ③公子从车骑,虚(空着)左(左边的位子),  相似文献   

10.
牡丹和梅花:唐宋士人两种不同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卉是唐宋两代文人热衷吟咏的对象,但唐宋两代士人的风俗习尚、审美观念各不相同,因而同是咏花,其在题咏对象上却各异,唐人爱牡丹,宋人爱梅花;同是咏梅花、牡丹,而写作重点、文学意蕴也各异。有必要从社会原因、士人心态和传统影响等方面对此类现象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从社会学、传播学等角度,探讨张籍、王建歌诗"同变时流"之"时流"内涵及王建、张籍歌诗"同变时流"的过程.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时流"乃中唐诗坛不良之风气习尚.王建、张籍为变革这种习尚,历经了入流--出流--变流这一过程.王建、张籍歌诗变革诗坛旧习,给中唐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唐文学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社会学、传播学等角度,探讨张籍、王建歌诗“同变时流”之“时流”内涵及王建、张籍歌诗“同变时流”的过程。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时流”乃中唐诗坛不良之风气习尚。王建、张籍为变革这种习尚,历经了入流——出流——变流这一过程。王建、张籍歌诗变革诗坛旧习,给中唐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唐文学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习尚中的陈规陋俗代表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丑陋的一面,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积极呼吁对之进行改革.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而且制订了一些法规条例,扫荡了社会上的陈规陋俗,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造就了一代新风,这是辛亥革命取得的一个伟大成果.辛亥革命对社会习尚的改革又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古代散文应该深入地研究古代历史,讲清政治环境、经济生活、社会习尚与散文发展变化的关系,全面准确地评价具体作家作品。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中国唐宋以来重要的地方教育机构。在处州地区风俗习尚改变和教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书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文主要是对各时期的多种方志、其他文献和一些碑刻材料进行分析,勾画了处州地区宋元时期的书院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四川地区的六次移民高潮,都伴随着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习尚,它们同西蜀原有的烹调技艺相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巴蜀地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形成与完善了独树一帜的川菜大系。  相似文献   

17.
画眉说古     
女子画眉,是我国传统的美容艺术,此风由来已久。《事物纪原》载;“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妇人画眉之始也。”《后汉书》记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自秦汉至今,两千多年来,我国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画眉习尚一直在中、青年女子中间流行。有时,一旦出  相似文献   

18.
明代妓女词人在词学领域创造了妓女作词的高潮。然而进入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官妓制的废除、明清文化阶层的差异以及社会习尚的变化等原因,使得妓女词人不再复往日的风采,而且走向了极度的衰落。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的楚国地处南方江汉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习,形成了楚人具有个性特色的饮食文化。楚人饭稻羹鱼、五味调和、桂酒琼浆,既显出有别于中原的饮食习尚,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 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反思”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本位文化和优秀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努力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振兴中华民族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葆礼仪之邦的美名,是炎黄子孙的神圣责任。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人学、人生学特征,“现世”、“入世”特征的伦理道德型文化。在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休养生息中,中华民族形成极具特色的习尚礼仪、价值观念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