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英杰 《收藏界》2012,(4):80-82
人们对银锭并不陌生,古代影视史学作品中总有白花花银子的存在,但银锭收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属于冷门,近几年才有勃兴的局面。银锭是古代基础货币之一,我国历史上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为“银饼”,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造甚多。今天我们所见的银锭以明清两朝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但由于近代对贵金属流通市场的控制,民国初午“废两改元”的实施,银锭停止流通,大量被销熔,  相似文献   

2.
陈瑞海 《收藏界》2010,(4):88-88
辽道宗寿昌年间(1095-1101年)铸“寿昌元宝”钱,这也是他在位所铸的最后一个年号钱。“寿昌元宝”小平钱铸量虽不多,但却也有数种版别。  相似文献   

3.
何文育 《收藏界》2010,(7):91-91
金代崇庆年间(1212-1213年)所铸的“崇庆元宝”篆书折五型铜钱,在泉币界名声显赫,为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列。然未见有“崇庆元宝”小平钱的报导。  相似文献   

4.
郭晓东  乔清仪  柳崇正  段宝玲 《收藏》2006,(12):126-126
笔者在山西祁县一位民间收藏家处见到一张元宝银锭“目录”。所谓银锭“目录”,即过去商家内部用于识辨银色的绝密资料。当时的票号(也称票庄、汇兑庄)为汇兑银两所收取的汇费、叫做汇水。汇水系按路远近、平色(银色)高低,银根松紧、关系厚薄,与客户协商而定。  相似文献   

5.
赵晓明 《收藏》2014,(4):101-103
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银锭,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赏赐、赋税、买卖等都缺不了它。银锭作为一种财富,是中国特有的货币形式之一,它始现于唐代,广泛流通于明清,于民国年间退出流通领域。存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飞 《收藏》2010,(4):140-141
新疆最早开铸机制铜元“光绪元宝”(图1)的铸造时间约为1907年,由迪化城外水磨沟机器局内设的银元局试铸。铜元的正、背面均无维文。正面珠圈中为汉文“光绪元宝”,中心有一朵六瓣花饰,圈外上方有汉文“新省”,左右两侧各有一朵五瓣花饰,下半部有汉字“市银一分五厘”。背面为龙纹,龙身盘空向下,底部有海水。  相似文献   

7.
陈阿泉 《收藏》2001,(10):53-54
此文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段古代货币的历史故事,也为我们讲述了有关南宋王朝皇室后裔令人扑朔迷离的传奇经历。由于所述事件未见引用正史和其他官方史料,而多出自传说和地方族谱,我刊限于资料短缺,无法查证落实,刊登此文仅供广大读者参考。好在目前我们正在与作者进一步联系,如有可能本刊将对文中提及的其他线索作后续报道。另外,查阅中国“元宝图录”记载:隋唐以前,此种大额银块称为“银铤”;宋金以后即改称“银锭”,故文中所提供银块实物,准确称谓应为“银锭”。由于作者提供银锭照片,编者未见实物,请读者根据图片自鉴。  相似文献   

8.
叶伟奇 《收藏》2009,(11):118-118
台湾是中国最早自铸使用银币的地区之一。从清中期开始曾多次开铸银饼充作军饷使用,最为著名的有寿星银饼、如意银饼、笔宝银饼等。晚清时期,台湾省还采用机器铸制了“光绪元宝”银毫辅币,投入市场流诵使用。  相似文献   

9.
吴志光  李蔼明 《收藏》2007,(7):166-167
偶得一银锭形有穿铜牌,正面铭阳文“金壹两”、阴文“南部马市”,背面铭阳文“天明六年秋九月”及“此通货于伪造者从椗处严罚者也,马役所”(图1)。此牌被列入《中国花钱图录》(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版,663页),并定为“昭和年间铸,日本臆造币”。对此笔者甚为困惑:日本确有“天明六年”,但此时该国有否称作马市的市场形式?即使有,  相似文献   

10.
珍钱二品     
一、白铜"宣和通宝"样钱宣和有元宝、通宝二种钱币,篆隶成对,铸于宋徽宗元年。元宝铸量不多,为泉友们珍视。通宝中折二铸量大于小平,小平钱字体多变,版别复杂。其中有一些版别引起泉友重视,如美制、巨头、圆贝、隔轮、  相似文献   

11.
董明海 《收藏》2007,(7):141-141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上元元年(760年)史思明为解决军费需求,大肆毁佛销铜以铸“得壹元宝”大钱,以一当开元百枚。后因“得壹”非长祚之兆,随改铸“顺天元宝”,也是以一当开元钱百枚。顺天钱的质地厚重,制作精整。作为一种军需货币,尽管只在占领区短暂流通了一年多,  相似文献   

12.
“浙江大字当十”铜元,正面中央铸六瓣花星,外环“光绪元宝”四字,上缘铸纪地“浙江省造”,下缘铸纪值“当十”,左右两侧铸满文“宝浙”;背面为“圆珠龙”图。此币文字与其他浙江当十铜元比较,殊显不同,不仅书体刚劲,且面文“江”字形体特大。故旧时取此特征而名之为“浙江大字当十”铜元。此币根据材质不同,可分为“含金  相似文献   

13.
海泉 《收藏界》2010,(1):70-71
按《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罢铁钱,改铸铜钱”。笔者这里所展示的三品铜质“淳熙元宝”小平钱(见图),均系孝宗元午始铸的珍稀币种,也是孝宗继位以后所铸的第三个年号钱。  相似文献   

14.
黄明东 《收藏界》2011,(9):75-75
“咸平元宝”为北宋赵恒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始铸。折十型样钱,笔者只见到图录一品,是华氏《古钱大集》的438页。参考价为10万元,十分珍罕。笔者藏品为青铜质、生坑品,直径41厘米(重量暂不公平),文字特点与图录比较有“三个基本相同”、“两个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15.
傅绍庆 《收藏界》2010,(4):90-90
就在南宋孝宗皇帝赵眘(shen)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铸行粗糙繁杂的淳熙元宝、通宝之时.其冤家对头——金世宗完颜雍亦于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始铸了工艺精湛、宝文精美的仿瘦金体“大定通宝”。  相似文献   

16.
黄文叡 《收藏》2012,(8):74-75
新疆铜元发行时间明显滞后于内地各省,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才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铜元,至民国22年(1933年)最后一种官铸的“喀什造癸酉双旗”铜元停铸,因此新疆铜元的前后流通只有26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杨晓时 《收藏》2008,(2):123-123
笔者收藏一枚铜元,正面珠圈内有中心花和直读“中华元宝”四字,圈外上方文字为“福建铜币厂造”,下为“每枚当钱十文”,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相同的五角花星。背面铸有三旗交叉图案,中间为当时民国的五色旗、左右分别为国民党党旗和18星军旗,外围上下铸有英文地名、币名及面值。其直径28毫米,厚1.7毫米,重7.2克,红铜质(见图)。据有关资料记载,辛亥革命后,福建省革命党人宣布推翻帝制,  相似文献   

18.
“正隆元宝”小平钱,金代海陵王正隆年间(1156—1160年)铸,面文楷书,旋读光背,铸制规整,质地精良,文字俊秀,有北宋大观钱的风韵,径24~25毫米左右,一般每枚重3.4克。其中大的版别不多,仅有一种“正”字末笔左端出头写法的,亦称“五笔正隆”,为古泉界所推崇,也为钱币爱好者所喜爱。钱币爱好者称“五笔正隆不在正,而看隆下生”,皆因其存世少见,素为藏家所珍视。  相似文献   

19.
傅绍庆 《收藏界》2012,(6):68-68
金海陵于完颜亮于公元1158年(正隆三年)始铸的“正隆元宝”以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其中以“正”字之第四、五笔相连为一笔的四笔正隆存世最多,而“正”字分作五笔书写的五笔“正隆”则甚为稀见,为泉界认知度颇高的名誉品。  相似文献   

20.
边力 《收藏》2010,(2):139-142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河南巡抚陈夔龙鉴于“各省可仿粤省之例铸造铜元”之上谕,以“豫省银贱钱荒”为由,具奏朝廷“设局开铸铜元”,获准后遂将地处开封南关的机器局改为铜元局,并命官员从上海购来机器设备和一应材料等,于同年10月正式开铸“光绪元宝”铜元。光绪三十二年,河南开封铜元局划归户部管辖,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汴厂”,铸行“大清铜币”中心“汴”铜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