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二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的对欧政策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工党政府对欧洲联合持消极冷淡态度,导致了英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而实际上,在二战后初期,工党政府对于欧洲联合的态度是支持并积极参与的,只是由于冷战的形成,美国卷入欧洲事务以及在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欧洲问题上英国与其他欧陆国家存在分歧.才使得英国的欧洲政策逐渐发生转变,即由欧洲联合转向大西洋联盟。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二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的对欧政策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工党政府对欧洲联合持消极冷淡态度,导致了英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而实际上,在二战后初期,工党政府对于欧洲联合的态度是支持并积极参与的,只是由于冷战的形成,美国卷入欧洲事务以及在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欧洲问题上英国与其他欧陆国家存在分歧,才使得英国的欧洲政策逐渐发生转变,即由欧洲联合转向大西洋联盟。  相似文献   

3.
观察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就会发现,作为二战的三大战胜国之一,英国在欧洲事务的表现极有特点。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西欧欣起了“联合运动”的高潮,各国政府纷纷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与所处的国际环境表明各自的态度,英国因其独特的地缘位置与外交传统形成不同于欧陆的经济,政治利益,在对欧政策的影响下,它主张经济上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区”,从1949年到1959年,英国经历了实现欧洲建设构想的努力与挫折,由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英国最终决定调整政策,融入一体化之中。  相似文献   

5.
论戴高乐欧洲联合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二战后轰轰烈烈启动的欧洲联合进程,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种种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这一切是与戴高乐关于欧洲联合的构想及其实践分不开的。戴高乐关于欧洲联合的构想具有三层含义;多国家的欧洲联合、法国领导下的独立的欧洲以及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  相似文献   

6.
白里安为解决两战之间欧洲所无法回避的德国问题、美国的经济竞争与苏联的共产主义影响而提出了欧洲联邦计划。英国因担心欧洲联合会损害国际联盟权威、引发世界区域化发展并导致英帝国瓦解,遂以其外交权谋将白里安计划置于国际联盟框架内,使之不了了之。考察英国对白里安计划的政策有助于理解二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1.含义: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先后经历了联合抗法(拿破仑战争时期组织反法同盟打败法国)→联合败俄(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法国打败俄国)→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合法俄击败德国)→扶德抑法(“一战”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对德国加以扶植)→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纵容德国法西…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以后,英国虽然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二战后世界政治关系、环境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仍然左右着英国的外交政策,这对战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组织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详细论述了英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二战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影响,指出正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下诞生了"三环外交"政策,使英国两大政党在执政期间,在战后初期外交政策上都选择了超然主义原则或孤立主义原则,研究这一看课题希望能够对我国处理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二战前夕,一个以避免战争和实现欧洲持久和平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联邦协会在英国快速兴起,虽然联邦协会在战争全面爆发后迅速衰落,但它对推动英国的联邦主义,实现从帝国联邦向国际联邦的转型和从大西洋联邦向欧洲联邦的转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欧洲大陆联邦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缘起(1945—19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英国的欧洲政策有利用欧洲使自己成为“第三力量”之意。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在经济领域缘起于 1 947年 6月开始的马歇尔计划 ,在政治领域则缘起于欧洲委员会的建立。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形成的关于西欧一体化的性质、方式、职能等观念和政策反映了英国对西欧一体化的立场 ,并直接影响到英国后来的欧洲一体化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