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知偏差是指人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误差,它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定势效应、投影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我们每一个编辑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个个体,所以,在编辑工作中,认知偏差也必定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果。因此,我们每个编辑对此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纠正这种认知偏差,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编辑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具体的政治信息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受主体性因素、客体性因素、空间性因素、时间性因素、环境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等相互作用的影响,如果未能科学、有效区分政治信息当中的事实和价值成分,会引致事实认知偏差、价值认知偏差和综合认知偏差。在政治信息认知过程中,针对引发认知偏差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纠偏策略纠正认知偏差。一是在认知主体对政治信息的认知过程中,采取去首因效应、去近因效应、去光环效应、去定势效应、去社会刻板印象等认知方法。二是在认知主体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中,针对政治信息的归因偏差,采取关注共同反应的信息、寻找隐藏因素等方法;针对政治信息的直觉偏差,采取积累经验、记录事件的发生频率、重视反馈等方法、重视基率问题;针对政治信息的锚定效应,采取多锚法、反锚法等。  相似文献   

3.
“学生错误”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过程、经验不同,认识就会出现偏差。按照错误性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推论是综合或组合多样的复杂的信息,并将他们组织成一个判断的过程。社会推论是社会认知中的核心问题。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在信息收集、整合、推论过程中都会出现偏差。以药家鑫事件为例,对网民在社会推论中的常见偏差,主要从网络信息的窄化、网民的从众心理、去个性化、易情绪化和刻板印象五方面进行分析,网民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应该坚持自我,应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不应该情绪化.盲目从众。  相似文献   

5.
社交焦虑通常由个体对外界事物和环境的认知偏差所引发,高社交焦虑个体倾向于认为周围环境和外部事件是具有危险因素的,这一观点已得到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证实。通过综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对社交焦虑个体的威胁解释偏差归类分析,最后针对一些有关研究方法,工具和被试的具体问题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界演变的产物,语言中的动物词在人类社会长期使用过程中被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文化印记.英汉动物词的理解和使用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动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而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以牛和马这两种动物为例,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境认知把学习视为人在自然与社会情境中,通过与他人或共同体进行互动活动,重构人与环境的意义,同时获得对事物和知识的理解的过程,行动认知、具身认知、分布式认知为其主要特征。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情境认知下的教学观倡导教学内容的情境性、教学方式的互动建构、学习方式的合作分享、师生关系的实践共同体以及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相似文献   

8.
学生解题过程是内化知识与方法的过程,是从有知到认知的过程.在行动认知过程看来,知识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对事物进行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以深化.从听懂会做,是从积累到内化的过程,学生积累了很多现象、概念、规律、模型、方法与策略,在不断与积累的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内化成自己的相对稳定认知结构,一种稳定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9.
认知偏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产生的误差。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所以,认知上有了偏差,人的行为也会随之出现差错。在学校里,师生之间的交往同样受社会认知规律的影响,特别是教师,如果对学生发生认知上的偏差,就会影响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育和教  相似文献   

10.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认知偏差对教育者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其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信念固着偏见、刻板印象和虚假一致偏差等几种主要的社会认知偏差现象。教育者应充分重视这些社会认知偏差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采取如下应对措施减小其消极影响:用发展变化的现点来看待受教育者;用全面的观点来观察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智原则;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观点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要保持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和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果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面对自然现象、事件和行为时,自然会对这些事情产生疑问,进而试图认知它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方法论看,这个过程就是认知任务分析。人类认知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问题是在特定境遇或语境中产生的,因此,认知任务分析是一种基于语境的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现象:教学设计先行下的数学认知偏差处理 任何认知活动都可能产生认知偏差。就数学课堂这个特定环境而言,在师生对话中产生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在学习中错误地理解了定义、概念、定理等,从而与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另一种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发形成了一种对概念或定理的正确认知,认知本身没有科学性错误,但这种认知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偏离了这节课正在进行的教学的主题,严格地说,这种认知偏差实际上只是认知偏离。  相似文献   

14.
管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表明,人际知觉中的认知偏差给教师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由认知偏差而产生的人际吸引障碍,不仅会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而且会造成决策信度降低,削弱教师管理工作的实效。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学校领导者须全面了解认知偏差的特有规律,最大限度地避免由认知偏差给教师管理工作带来的困惑,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一、人际知觉中的认知偏差及表现知觉是将各种感官信息汇合起来,形成对某一事物整体的认识过程。当知觉的对象是人时,这种知觉便称为人际知觉。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师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社会认知又称教师的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同行颁导等的交往接触中,对其心理和行为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认知者──教师、认知对象──学生及家长、教师同行、学校领导等、认知情境──学校教育情境三部分构成,这三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复杂多变,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教师的社会认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给教育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分析认识教师的社会认知偏差,对防止和克服教师因认知偏差产生行为偏差有积极的作用,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工作…  相似文献   

16.
认知偏差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产生的误差。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认知上一出现了偏差,行为上也就会随之出现差错。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同样会受到社会认知规律的影响,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正>议论文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对于生活与社会的一种观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初步体现,他们在针对某些现象或概念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会不断丰富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会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提升,进而能更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一、概念问题不容有错在议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内容之中,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如果不能准确理解所要论述事物的概念,论述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有时会起到南辕北辙的偏差,让论述失去效力。  相似文献   

18.
实现认知省力是习语义产生的根本动因。从人类的认知模式出发,对习语义形成过程的历时研究表明,习语义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和隐喻+转喻。这三种过程都受到认知省力原则的制约: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事物,通过认知域中凸显的范畴来代替其他范畴,以此减少认知过程的时间、任务和难度,节省认知成本,达到认知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实现认知省力是习语义产生的根本动因。从人类的认知模式出发,对习语义形成过程的历时研究表明,习语义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和隐喻+转喻。这三种过程都受到认知省力原则的制约: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事物,通过认知域中凸显的范畴来代替其他范畴,以此减少认知过程的时间、任务和难度,节省认知成本,达到认知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界演变的产物,动物词汇在人类语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通过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的异同对比分析,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