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涉足金石书画艺术,是从篆刻开始的。最初,也只是勤抚秦汉古玺及流派印章,直至有幸至来楚生先生门下,方渐知篆刻艺术之真谛。来先生是一位艺术风格鲜明,身兼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又是位循循善诱的导师。"门(门)庭畏客频(频)",即是由来公篆、我刻的颇有纪念意义的印作。来公耳提面命之景,至今历历在目。此外,来公授艺中,常论及"印外求印""广博与专精""传统与创新"等艺术要则,给我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吴昌硕少时生活清苦,但勤奋好学。他无钱买纸笔,以脱毛败笔蘸清水在砖上习字;无钱买石章,便在砖石上学篆刻。后弃仕途而潜心艺术,自刻印章"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吴昌硕56岁,任安东知县一个月便辞官)。吴昌硕30多岁学画,直到40岁以后才肯以画示人。在诗、书、画、印"四绝"中,绘画是其后学而集大成的一项。  相似文献   

3.
正高凤翰,字西园,"扬州八怪"之一,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高凤翰的印章源自徽派,与张在辛共同"开齐鲁印派之先河",艺术个性鲜明,印风大气磅礴。高凤翰的篆刻,一是学习秦汉印章,一是向山东知名印人张在辛学习。从印风上看,他的印章用刀简练,用字规范,字体从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构思精巧。高凤翰的篆刻创作,以五十五岁为节点,分为两个时期。五十五岁之前他用右手创作(包括书画作品);之后因疾病的原因,改用左手。  相似文献   

4.
谢梅奴,于1949年曾为毛泽东主席刻过两方寿山石印章。据传,此两印石是当时的解放军兵团司令杨勇从戴笠家里抄家收缴的,并在杨勇手里放了一段时间。某一天,杨勇找到谢梅奴为毛泽东主席刻印章,谢梅奴认真构图,巧妙布局,治印两方,一方是白文“毛泽(泽)东(东)印”,另一方则是朱文“润(润)之”。杨勇将印章赠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特别喜欢这两方由家乡的篆刻大家创作的印章,在他批阅的文件资料和书法作品上,这两方印章使用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5.
正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老缶、苦铁、缶道人等。他在诗、书、画、印等诸方面造诣极深,为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著有《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吴昌硕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以"阳刚之美"为主要的审美风格。丁敬、邓石如、赵之谦等篆刻大家,对吴昌硕由汉印之法到洒脱自然的写意印风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出吴昌硕学习篆刻的思路和对古训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印章起源于商代,盛行于秦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刻印又名治印,多出篆字,故又名篆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印章和书画作品密切相关,它不仅起凭信作用,还在经营位置、布局轻重、虚实上起平衡、点缀作用,使诗、书、画、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成为珠联壁合的艺术珍品。一方印章在“方寸天地”里,能表现“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这是因为篆刻艺术是汇书法、刀法、章法牙一炉的综合艺术。作者经过精心设计、刻意制作,在印面上表现出书法的笔意和气  相似文献   

7.
正印章和字画是古玩中最难鉴别的。收藏印章,有人是以石为主,有人是以印为主,二者皆可。要想收藏到一方好印,印章老、名家刻是首选。当然,章石的好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鉴别字画要懂得笔墨功夫,鉴别印章要识别篆法、刀法、章法、时代流派、书法功底等等。藏印,主要应从篆刻艺术考量。一个收藏印章的人,对书法艺术要有精深的研究,否则很难对篆刻的好坏有  相似文献   

8.
印里印外     
正《莲溪入梦》因《爱莲说》而被我们熟知的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他也是于庐山的濂溪书堂病逝。这里的"莲溪"与"濂溪"谐音。我画任何东西都配有专门的印章,画鱼有画鱼的印,画芭蕉有画芭蕉的印。我很喜欢画荷花,所以也刻了几方用来配荷花作品的闲章,这方《莲溪入梦》就是  相似文献   

9.
我国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一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自先秦之古玺、秦汉印面下,历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有无数印作传世.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乃至风格流派.然就篆刻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一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被称为“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都因时代而异.  相似文献   

10.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  相似文献   

11.
清朝中期,古城扬州集结着一个画家群.他们在艺术上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同时重视人品、学识的修养,提倡把诗书画印熔为一体,使作品成为绘画艺术的“交响乐”.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个画家群被称为“扬州八怪”.在这“八怪”中,突出的又当首推郑板桥.但历来对他的书画艺术研究颇多,而对他的印章所构成的诗书画印“四美”研究略少.其实,郑板桥的印章艺术,如他的诗书画一样,同样达到了奇绝的境地. 郑板桥的印章,大约有一百余方,一部分是他自己亲手所治,一部分是由吴于河、高凤翰、朱青雷等人代刻.(因篇幅的限制,郑板桥的印章未一一列出)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有三种说法:一是“皆出沈凤、高凤翰之手”;二是“半出沈凤、高凤翰之手”;三是“大半为朱文震所刻”.据史料记载及新近发现的郑板桥佚文《板桥先生印  相似文献   

12.
正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  相似文献   

13.
正"花押印"是篆刻的一种别样范式,用字大多数是楷书和蒙古文。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花押印就已有使用。所谓"花押印",就是将花押式样刻到图章上,用以代替书写押字的印章。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中有记载:"(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榖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也就是说,花押入印可以追溯到五代。现在所见传世的"花押印"大部分为元代的作品,所以也称作"元押"。  相似文献   

14.
学点篆刻①     
刻印章,因印文多用篆字,故又称篆刻。印章是(?)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和我国的书法、绘画、雕(?)等一样,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印章种类有官印、封泥、肖形印、花押、私章、闲(?)等。印章用朱色钤盖,钤出的印文为红地白字的,称白文”印,也叫“阴文”印;钤出的印丈白地红字的,称朱文”印,也叫“阳文”印。印章这门艺术,如果从获得的殷代三方“殷玺”算(?),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刻铸的文字应用“籀文”,秦  相似文献   

15.
篆刻是我校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的精神,并结合我校的师资状况、设备条件和生源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美术校本课程.为上好每一堂篆刻课,我每次总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搜集优秀印稿、自己镌刻印章、复印名家名印;课上大量口头讲解,手上不离刻刀和石头,不断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相似文献   

16.
正肖形印亦画亦印,以其独有的载体形式,兼取民间美术、绘画、书法等诸多艺术门类之长,别有风采。肖形印迁想妙得,简约凝练,深厚朴实,其最高境界与终极目标并非把所要表达物象精雕细刻刻画"像",而是以象"写心"。肖形印入印题材独特,以图形、图象为主,是唯一具有造型的特殊印章。其印从画出,印中有画,形中有意,意中潜形,极富诗情画意。陈振濂先生曾这样评点:"图形印是篆刻艺术中最  相似文献   

17.
正印章是书法、章法、刀法相结合的艺术。书法是篆刻的前提,篆刻是书法的继续,所以,懂刀法、懂书法,对刻好印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印章是由一个或更多的文字组成的印文,每个字的结体都是由笔画组成的,笔画有长有短,有多有少,有正有斜,有收有放,有藏有露,处理得当与否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你掌握了每个字的书写技巧和点画之间结体的变化,安排一方印章相对来讲就容易得  相似文献   

18.
<正>郭尚先画印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莆田城内书仓巷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光禄寺卿、大理寺卿等,工诗善文,擅书能画,又嗜金石,精篆刻,其诗书画印,有"四绝"之誉。著有  相似文献   

19.
爱好篆刻如何同爱好书法、绘画一样,仅凭爱好不行,还必须有耐得住寂寞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出成绩。栖霞市供电公司工会副主席韩义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于书法和篆刻,认为这样的生活非常充实快乐。 韩义利从小就喜欢刻刻画画。在学生时期,他经常给要好的同学们刻印章,刻的印章啥字体都有,同学们非常喜欢,对篆刻他颇有无师自通的灵性。当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他曾想考美术院校,因当时在供电公司干合同工,正赶上桃村化肥厂筹建,安装35KV变电站没时间复习,文化考试分数不够而落榜,一气之下放下篆刻刀,一身扑到了工作上。  相似文献   

20.
一"齐白石有个刀的传人."他的篆刻誉为'一代神刀'."台湾新闻界的20多家报刊、电视台为"首开两岸文化交流先河"的李立教授作了热情报道,给予高度评价.在台北的电视台上,李立当众即兴表演:"只见他不打印稿,不用印床,以刀代笔,刻削如泥,不到三分钟,'早安今天'四个字顷刻而成,使观众叹为观止,他虽师承白石老人,而又能自辟新路."台北的《中华日报》记者在特稿中作了这样一段生动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