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一、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鲁迅散文选文情况基于搜集的研究资料,对15套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散文进行汇总、梳理、统计,从选文篇目及入选次数呈现静态的鲁迅散文选文现状;从时段分布及增删变化展示动态的鲁迅散文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描写私人情感与日常生活为题旨的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受到了"毫无意义"与表现"低级趣味"的批判。它们的一再受到批评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五四"启蒙虽是一场思想观念的启蒙,但并没有深入到作为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层面。承认私人情感与日常生活的存在价值理应是现代社会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鲁迅先生的做人与作文逐渐成为评论的焦点。从近几年鲁迅研究的书名出发,以鲁迅的"骂人"的真真假假为例,探讨鲁迅的做人与作文之间的矛盾,读者应该正确看待鲁迅研究中真伪现象;鲁迅批评研究应注意兼顾多面的事例,尽可能持平,实事求是,而不应该根据既定结论来筛选和操纵证据,故意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16,(5):52-57
鲁迅与明清小说作者作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将批判社会与重建秩序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其做出的努力对于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具有重要意义。与明清小说以儒家情怀"修齐治平"作为社会秩序重建的理想不同,鲁迅则以"立国"、"立人"作为社会秩序重建的最高理想,显得更富有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二者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传承扬弃,共同为这一转变的实现,完成了不可或缺的作为"历史中间物"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中1985年~2010年数据,首次以国内研究明清小说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考察《明清小说研究》的发文概况、主要作者、高被引文章和作者、研究热点等内容,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国内明清小说研究的一次学术史梳理,展示国内明清小说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我国明清小说研究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针贬民族性的国手"的鲁迅,毕生都孜孜不倦于"国民性"的研究和批判,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持续深化,并对后起的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全面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作家张天翼,又以其独到的批评视角,通过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持续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有了论争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进步,通过论争,鲁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战斗。  相似文献   

8.
党的成人教育政策价值变迁与成人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建党90年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并以我党成立以来成人教育政策为视角,分析了成人教育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取向。我党从创立至解放战争时期的以社会为核心的成人教育政策;演进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注重社会与个人相统一的成人教育政策;再提升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成人教育政策。尽管不同时期党的成人教育政策价值追求有曲折也有反复,但总体上凸显出与时代接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情”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观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小说创作“发愤”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视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画疤痕”是鲁迅小说重要的艺术细节。鲁迅小说中的疤痕描写,可以透视封建制度对不幸人们生命的蔑视,透视封建思想对下层人民心灵的戕害,透视悲剧主人公灵魂的挣扎,疤痕透视病态社会“巨大疤痕”。鲁迅在多篇小说运用了“画疤痕”的艺术细节,体现了他一贯的“写灵魂”、“写病态”、“写不幸”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学生社团思想是在具体的社团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毛泽东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的历史分析,可以发现毛泽东的学生社团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五四运动前、五四运动后至建国前、建国后三个阶段,并呈现出阶段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毛泽东的学生社团思想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指导我国当代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4.
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写于1935年,主要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参考,并在其基础上更新了部分史料。此作因被《中国小说史略》的影响力所遮盖,以及解放后没有再版等原因,历来所受关注较少。以《中国小说史略》为参照,发掘和分析《中国小说发达史》的小说观念与言说体例,期待展示其中别有洞天的学术风景和谭正璧自家的研究旨趣。  相似文献   

15.
1945年9月到1949年5月,陈云带领东北军、民开展的治匪斗争是东北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陈云革命生涯中的重要一页。匪患的根本治理使东北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改善,为东北根据地的巩固、全东北的解放乃至建国后该地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陈云在治理匪惠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活运用,该思想不仅保证了其在危急形势下作出正确决策,取得重大胜利且为其建国后治国理政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学生中存在不愿读鲁迅作品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教师应通过再读鲁迅作品提高自我修养,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鲁迅作品的诗意童趣,把握鲁迅作品的亲情温度,师生合作探讨抓住矛盾的焦点,交流阅读的心得等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真正领会鲁迅作品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小说既是一种时间艺术,也是一种空间艺术,但我们往往在注意到这一方面时相对忽略了另一方面。鲁迅是一个空间主义者,他不太注重时间、变化,他关注的是指向"现在"的空间,这就是鲁迅的时空观。在这种时空观的指引下,以展现我们人类身上某些固有的或相对稳定的精神现象为旨归的鲁迅小说重视的是对空间的选择和运用,时间则被相对忽略。因此,在鲁迅小说中,空间具有远较时间重要得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易琴 《学科教育》2012,(1):122-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17年间,教育史研究班在全国范围内共举办了三届:1955年,苏联专家杰普莉茨卡娅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办的首届教育史研究班,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指导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这三届教育史研究班作为研究生教育探索历程中的生动案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探索历史的一个缩影。考察和分析早期教育史研究班的创办过程及其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变迁过程,而且呈现出该时期研究生教育从学习模仿到初步专业规范化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9.
海南黎族早在解放前已实现了一夫一妻制,但原始的族外群婚仍顽固地残存着,并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黎族地区普遍盛行的“放寮”习俗,便是这种族外群婚残余的典型表现。在阐述“放寮”婚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与永宁阿注婚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