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以傅斯年未满两年的台大校长任内之改革理念及措施作为中心 ,分析傅斯年之大学理念、改革原则及其具体作为 ,指出傅斯年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近于欧洲的大学之典型 ,但是其改革原则特别着重本国之具体社会文化脉络 ,并强调专业训练与通识教育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傅斯年的大学理想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斯年乃一代学人,亦一位名大学校长。其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和执掌台湾大学期间,留下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办学思想与实践经验。本文以其大学理想为线索展示其办学思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只活了55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进入北大读书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他先后出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大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的教育生涯的顶峰是1949年至1950年任台湾大学校长期间,把一个颇为混乱的大学整顿、引导进入正轨。一走进台湾大学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傅园的傅斯年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台大校史上,孟真(傅斯年)先生虽非创校校长,但在常规及制度之设立上,恐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和教育独立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保持高度的学术…  相似文献   

4.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第七世孙,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年底公费赴英国留学,曾在伦敦大学学习历史、数学和实验心理学,后又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文及历史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对教育学造诣精深、贡献巨大。一、教育思想的形成傅斯年早在大学读书时代就确立了献身教育志向,决心走科学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要以教育学术作为自己终…  相似文献   

5.
何兹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回顾学术生涯时,反复提起傅斯年先生。20世纪30年代,傅斯年主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时兼任北大史学系教授,是何先生的老师。何先生说,在学术上,傅斯年是我的恩师,对我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傅斯年论述了大学设置研究院所的目的、必要性和具体办法等,并且比较了大学研究院所与专门研究院所的区别。傅斯年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成因,主要与他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在欧洲的留学经历以及后来在多所大学的工作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傅斯年在学术研究中所具有的怀疑精神,以及他重视史料的收集、反对主观力求客观、比较法会通法的运用等,无不与乾嘉学派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傅斯年又有许多不同于乾嘉学派的地方.文章从学术、治史态度、治史方法几个方面探讨傅斯年对乾嘉学派的继承,从史料、治史方法和经世致用几个方面探讨傅斯年对乾嘉学派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以现代学术史上的章太炎、胡适和傅斯年为代表,通过分析他们对于“国学“和“国故“的不同含义的指认,揭示近代学术发展不断剥离价值,追求“客观“的过程,并兼及学术权势与学术立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余国俊 《文教资料》2008,(10):82-83
作为一代学术大师,韦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资源,同时,韦伯在大学的学术体制、学术自由、学术职责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散见于其著述、报刊、演讲和书信中.整理和鉴别其关于高等教育的论述以考察和总结韦伯的高等教育思想,整理和鉴别韦伯关于大学的思想和论断.对丰富韦伯的学术思想和高等教育思想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陈何芳导师别敦荣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2005年5月大学学术生产力是大学学者与学术资源相结合,通过知识的授受、创造与应用而形成的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知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它是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能量基础,是大学整体学术实力和学术资本的象征。只有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大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大学也是通过学术生产力的发展来赢得社会的支持,并由此获得发展的条件。大学学术生产力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从要素上讲,它由大学学者的生产力和…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史学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一、继承传统乾嘉考据学思想;二、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思想。他将两者加以融合,找到了中西史学的结合点:强调直接材料,从而使西方的史学理论、科学方法移植于中华传统史学的沃土中,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新史学的转型,反映了中国新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学程制丰富了台湾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管道,带动了大学学制的多元化,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和竞争,加快了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台湾学程制对于推进大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有如屈原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格精神上,他都不愧“诗圣”的称号。由此杜甫也就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便继承了杜甫的这些精神。他从诗歌传承、诗歌内容、诗歌风格以及人格精神等方面都自觉地向杜甫学习。侯方域的诗歌虽达不到杜甫诗歌艺术的高度,但他取法乎上,又有着天生奔放的才气,因此也不愧为一时名流。  相似文献   

14.
分析师生双向交流互访、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进行师资培训等闽台高职院校主要交流合作形式。指出闽台高职院校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如台湾对大陆学历承认的范围小,台湾高校过于关注大陆赴台学习的学生数量,大陆高职院校对台湾优质资源的认识与引进不够充分,福建省高职院校对赴台学生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等。提出要加快《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出台步伐,拓宽闽台高职院校专本对接的途径,探索闽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渠道,借鉴台湾技职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是中国历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现代新史学的诞生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实证史学,一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以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的留学生对于中国现代实证史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以李大钊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为代表的留学生则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7.
台湾“华语文教学”始于1956年,台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使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其发展经历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高校和民间学术社团为主的零散发展时期;一是官方主导下的正规化发展时期。虽然目前大陆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较台湾“华语文教学”具有相对优势,但二者的竞争局面也逐渐形成。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盲目乐观将导致我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样,台湾方面的经验和特色也为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展示改革成果,开放丰功,光明日报社推出了‘百城赋”专栏,一城一赋。百城赋具有歌颂盛世、带动辞赋创作、促进辞赋创作研究的时代意义。它的创作之得一是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弘扬了传统辞赋;三是打造了城市文化名片。其创作之失有用韵缺失、语言过俗、有颂无讽。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诗篇,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闲适诗,其中有五首提及鹅。杜甫的咏鹅诗以诗人自身为吟咏对象的显现场所。这一现象启迪我们去追问杜甫咏鹅诗的本质,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关于作品与真理关系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杜甫的咏鹅诗,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杜甫的咏鹅诗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更好地把握杜甫民生诗篇的本质,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地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杜甫诗歌这一基本品格使得杜诗具有恒久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杜诗的认识价值使人们认为它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