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社会、家庭、学校每个层面,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在当今感恩已是严重缺失的现状下,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的必要性,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无形中便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渐渐会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  相似文献   

2.
感恩教育可从感恩、知恩、报恩、念恩四个层面进行,使受教育者感恩动情、知恩于心、报恩重行、念恩化性。通过思想引导、环境熏陶,受教育者形成感恩的心理、强烈的责任、担当的品质、和善的人格。创新感恩教育宜改"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正面教育"和"逆向教育"同时推进,把"强迫教育"和"断奶教育"等措施融入教学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3.
刘芹 《山东教育》2020,(1):19-19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名言道出了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开朗性格的形成,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严重缺乏。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要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本文引用教育心理学中道德教育的"心理体认"策略,论述心理体认策略在感恩教育中的运用,即以知恩、识恩为根基,以感恩体验为动力,以报恩、施恩体悟为关键,以人格教育为灵魂,着力建构一个知、情、行合一的感恩内在调节机制和动力整合系统,把培养学生的自觉回报的行为习惯作为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路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德育工作目标,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推动和谐社会构建。高校可以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环境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和行为,诠释着什么是"恩",怎样去"感恩"。教师必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知恩、感恩、报恩!常怀感动之情,常为感恩之行!  相似文献   

7.
感恩教育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处处渗透着感恩教育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利用教材、拓展教材,让感恩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知恩、感恩、报恩,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感恩教育意在唤起学生对为自己付出而不求回报之人的感激之心,让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懂报恩。感恩教育是教育者利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道德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赖雅琴 《教学随笔》2016,(8):161-161
感恩教育意在唤起学生对为自己付出而不求回报之人的感激之心,让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懂报恩。感恩教育是教育者利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道德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阎惠玲 《教师》2012,(12):14-14
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知恩、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当下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与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贵州师范学院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搞好学生感恩教育进行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受助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高校在感恩教育中也存在着形式化和强制化的现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本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的现实意义,构建"三位一体""认知体验""主动内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增强感恩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使高校受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提供实践的指导和实践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生命状态的释然。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养成"知恩、感恩、报恩"的优秀品质,我校邀请中国时代感恩励志讲师团一行,为学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感恩励志教育,使全体师生深受感动,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巩固了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论述了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以新课程理念.尝试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本文引用教育心理学中道德教育的“心理体认”策略,论述心理体认策略在感恩教育中的运用,即以知恩、识恩为根基,以感恩体验为动力,以报恩、施恩体悟为关键,以人格教育为灵魂,着力建构一个知、情、行合一的感恩内在调节机制和动力整合系统,把培养学生的自觉回报的行为习惯作为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认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依然存在"分数第一"的倾向,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某种程度的干扰,学生中存在的"感恩之心"的缺失,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着困境。本文认为应该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深化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传承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积极探索"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感恩教育新模式;主动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联系机制,强化现有家校联系渠道,拓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新的空间,让感恩教育的知识始于学校、行动落实于家庭、效果彰显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感恩意识和品质缺失的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是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塑造他们知恩于心和报恩于行的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缺乏感恩教育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应在学校层面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学科教育、学生管理、学校环境建设和制度约束等方面构建高职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体系,促进高职受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