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村改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以及社会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政府决策涉及地方政府、土地开发商、失地农民、村干部等相关者之间利益博弈、妥协及冲突,厘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边界是解决和分析利益冲突的前提;均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应当明确划分土地征用范围,建立公平统一的制度框架,抑制地方政府自利性。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用问题主要指的是国家与农民群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其是以国家构建社会公共利益事业或者满足国家公国利益的需求,按照法规条例所执行的批准权限、程序,将土地权限变更为国家所有,并在土地所有权的交接过程中,国家会给予农民集体一定的补偿.土地征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公益事业的有序开展,并为国家所需建设公共利益事业、机构供了有效土地资源.土地征用制度也为国家社会建设的有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权限交接,以及补偿机制等方面都还存有一定的问题,解决、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土地管理中的土地征用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传英 《天中学刊》2007,22(3):13-16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现有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测算办法不够科学合理及土地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就业难、收入水平下降、失去社会保障,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征地;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第44条所规定的紧急需要下的土地征用只是土地征用的一种主要而并非唯一的形态;鉴于紧急需要下的土地征用对私人土地权利的影响尤为剧烈,《物权法》司法解释及相关立法应该对该条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具体界定;紧急需要是一种突发性、公益性的需要;在紧急需要下,土地征用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与实用性,但同时也应结合紧急程度、土地面积、土地用途的不同确定不同级别的土地征用主体;土地征用的程序设计以简便、迅捷为宜,但应完整;为公正补偿的需要,土地征用补偿的原则、主体、程序、开始的时间以及补偿金的计算方法等都有必要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土地资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显得尤为稀缺。土地征用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由于我国土地所有权的权属不明确等制度上的漏洞,导致农村土地征用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须严格界定公共利益,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6.
论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差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征用利益分配严重失衡所带来的社会不公正,使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法律制度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差序格局,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对社会义务的过度负担和缺乏对国家土地征用权的有效制约是导致我国现行土地征用法律制度中利益差序格局的法律成因,必须改革土地征收征用法律制度、调整利益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学界对土地征收的研究范式中,地方政府、村委会与被征地农民之间总是被视为利益对立的两端,然而基于实践发现,他们在土地征收中事实上还存在着利益一致性的一面。当前土地征收冲突的产生不只是"权力"对"权利"的单方面压制所造成,而且源于利益主体对土地增值收益——级差地租分配共识的未达成,每一方都想尽可能多地获取土地的利益分配。为此,为了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村委会、农民之间需要重新进行合法的、有效的权利配置,以压缩利益主体在实践中进行博弈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市郊区村,何村的城市化与土地非农化密切相关。土地非农化的主要方式是土地征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土地征用方式及其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了重要变化。何村征地的实践取决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当前,政府与新兴市场力量日益强势,被征地农民沦为弱势。现行征地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亟需变革。应当通过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构建相对均衡与和谐的利益格局,增进失地农民权益,消除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大量征用将不可避免。但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一旦被征用后,农民就面临着如何继续维持生活的问题,因此,征用土地必须给予合理补偿。但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却存在着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大量征用将不可避免。但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一旦被征用后,农民就面临着如何继续维持生活的问题,因此,征用土地必须给予合理补偿。但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却存在着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共利益"是衡量土地征用合法性的唯一理由。因此,在实体法上明确界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在程序法上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征用程序,并明确公益性用地与非公益性用地的界限和建立非公益土地市场,对于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和矛盾,其根源在于土地用途改变产生的利益在各个群体之间无法公平分配。地方政府作为征地行为发生最直接的主体,在征地博弈过程和结果中占有绝对的信息与制度优势。运用农地非农化模型,分析农地转为建设用地过程中利益的再分配,进而分析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合理分配征地利益的对策:规范地方政府征地行为;完善征地制度;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一种稀缺性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保护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意义十分重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大兴“圈地之风”。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扣矛盾。本文试从征地行为的法理基础上分析,全面论述了作为征地行为的合理性及其合理性的存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现行农地征收中存在"公共利益"界定不清、补偿标准严重偏低、补偿费分配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进而造成失地农民、用地单位和政府之间的多重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对国外征收制度的研究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对征地制度进行优化:搁置"公共利益"界定的难题,从技术层面入手,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在补偿费分配方面充分考虑征收中相关利益方的损失;实行多元化的补偿方式,以达解决征地中存在问题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由城市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想到的宪法适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在一些地方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障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应该在宪法的框架内,特别是根据2004年修宪后,宪法第十条第三款、第十三条规定,以社会功利主义来定义“公共利益”的内容,以体现被征收财产市场公平价值作为对征收行为的补偿,严格适用宪法关于财产和土地征收的规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回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概念及其法律保护现状,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角度出发,针对如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保护制度,提出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效力、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及征地补偿保障制度等合理性建议,以实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面的法律保护,更好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和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17.
土地问题是城镇发展建设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土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通过对当前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征购制。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收是指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由国家将集体土地强制性征归国有并按法定程序给予被征地集体或个人一定补偿的行为。对于我国集体土地征收的性质,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意见,对农村集体土地属"农民集体"的理解也存在诸多分歧,使土地征收在现实中产生许多矛盾,进而影响到征地补偿的标准、范围和分配。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下,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主体缺位、国家主导、强制性、公益性、程序性和有偿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农村各方利益冲突的日益增多与农地拆迁过程中的混乱无序,导致农村征地拆迁中的维稳逐渐异化。鉴于地方政府、村级基层组织、普通农户三方在农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着利益的博弈,政府必须转变僵化的维稳观,完善农地制度、规范土地市场,才能实现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价值的发挥不仅依赖于政府,更依赖于市场。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由于立法的缺陷,致使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我国土地征用的基础理论进行创新,并对具体的部门法进行修改,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激励作用,以此来推动我国土地征用的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