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辩论     
烸铂 《档案天地》2011,(12):14-17,13
“大辩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于中国的舆论发表形式,它与“大鸣、大放、大字报”共称为“四大”。“大辩论”兴起于1957年的整风和反右派运动中。在文化大革命中泛滥.并被写入宪法。“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还继续享有合法地位.直至1980年被废除。  相似文献   

2.
吕春 《档案天地》2009,(2):30-32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开我军之先河。这一现象在开国将帅中是罕见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3.
何蜀 《出版参考》2004,(4):21-21
“文化大革命”中“八亿人看八个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曾经还有一个由“文革旗手”江青“亲自抓”的“样板戏”,它就是“革命现代京剧”《红岩》,但它尚未公演就半途夭折了,否则,第一批“样板戏”本该有九个。  相似文献   

4.
“文革文物”指反映“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物品。为有助于读者对“文革”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研究,图书馆应重视“文革文物”的寻觅和收藏。  相似文献   

5.
方厚枢  平雨 《出版参考》2007,(10):17-17
毛泽东像在20世纪是我国印制数量最多、发行最广的图片类出版物。方厚枢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文丛》中《毛泽东像出版五十年》一文中说:从1951年至2000年的50年中,毛泽东像总计印制了44亿张.其中95%以上是在“文革”时期印制的。据版本图书馆统计.从1951年至1965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像共计印制16457万张.其中标准像15489万张.生活像968万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我与侯宝林     
方成 《档案天地》2007,(3):58-58
1966年夏天.“文革”刚刚开始不久.我从自己所在的人民日报社走出来.刚出门口就遇见了侯宝林。他急匆匆地拉着我.走进旁边一条名叫霞公府的小胡同里,悄声地问我.我也低声地问他。他说,他的徒弟已经给他贴“大字报”了。才说了几句,就慌忙分开,生怕别人瞧见.  相似文献   

7.
正值3·15之日,一家大型网站转载了另一家大型网站转载的文章,题为《细数章子怡的十年骗术人生》.细数章子怡出道十年来的经历,斥章的人生为骗术人生。该文遣词造句极其不堪,不但得了“文革”大字报之真传,而且在这个新晋打假的“传统节日”出手,其背后的意蕴不读可知。  相似文献   

8.
许洁 《东南传播》2014,(3):69-72
1966年5月16日的五一六通知开始,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一时间红的海洋瞬间席卷了全国,在这场运动中,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打倒,许多知识分子遭到迫害,这场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运动一直延续到1976年。"文革"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新闻媒体具有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责任,而在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体又是怎样对待这一历史事件的,在这里我们以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例,重点比较分析"文革"前后两年的《人民日报》,以期对党报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些许建议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贵阳日报》作为一张省会城市的党报,如何真正做到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三贴近”,把体现党的意志与人民群众心声结合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让这张党报真正成为一张“引领主流舆论的现代新型城市党报”,使之既能进机关、又能进市场。2005年5月26日,在贵阳日报创刊25周年之际,《贵阳日报》进行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这是一次涵盖办报理念、报道思想、报纸定位、版面设置、版式风格、版型、报头以及机构调整、人员整合等全方位的改革。如今,改革进行了整整一年,实践证明,《贵阳日报》的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它以其鲜明的党报特征和“三贴近”的办报理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青睐。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重庆天气正在酷热中“冒火”。与此同时,我的一篇章也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中小小地“火”了一把,这就是发表在重庆日报2004年5月18日的时评《“越位”与“缺位”》一,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评论类)。  相似文献   

11.
金钊同志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6):116-116
就“文革”前那一茬《大众日报》社的领导人而言,我接触最多的是金钊同志。我第一眼看到他时,他被推了光头,走在被诬为“牛鬼蛇神”的队伍里面,脸色铁青,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在那种时候和境况之下,他居然敢怒。这里那里贴满了“打倒”、“批臭”的大字报。  相似文献   

12.
今年9月10日,是《北京文艺》创刊六十年的纪念日。如果以“文革”为界,它的前十七年全由老舍来主编。这十七年又可“裁为三节”:第一和第三“节”是《北京文艺》;第二“节”为《说说唱唱》。这里只说第一“节”,它虽然时间才一年多,却是老舍心情最为蔚蓝的时候。有了这种好心情,老舍又尽心尽力,才将它打造成为名牌大刊。  相似文献   

13.
何天云 《新闻界》2006,(6):115-116
一、外语院校创办新闻学专业——新闻教育专业化的产物 孔祥军先生认为.20多年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兴起于80年代初。此前,新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建国初期的调整充实和“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规模变化不大.“文革”前全国有新闻专业点14个.到1982年,数量基本持平。1983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新闻教育上作座谈会.会上作出了大力发展新闻教育工作的决定。  相似文献   

14.
中共九大以后.国内形势趋于和缓,有些工作开始恢复正常。这一年的工农业生产取得较快的恢复性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9%。毛泽东曾表示.“文化大革命”该准备收尾了,并确定九大以后取消中央文革小组。但是,完全出乎他的预料.林彪集团正在急于攫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时期的图书馆事业是我国当代学术研究中一段很薄弱的部分。笔者查阅许多回顾50多年我国图书馆当代历程的文章,发现回顾文章对1949-1966年“文革”前17年和1976年(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近30年的我国图书馆事业研究都有全面、详细的论述。而对“文革”十年,则大多是几笔带过,仅概括为“十年动乱,图书馆被迫停止了正常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1月30日《北京青年报》B2版上,一篇题为《潘石屹把作秀进行到底》的文章中说:“潘石屹出生在甘肃省天水麦积山附近一个贫困的村子里,在‘黄土高坡’度过了小学、中学时光。由于爷爷是国民党的军官,‘文革’期间,读大学的爸爸被打成‘右派’送回了农村”此说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7.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持续10年多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而今,“文革”已成为历史,在“文革”中出现的小报,是这一历史的记录簿,也是一部反面历史教材。因此,研究“文革”小报,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五谷 《出版参考》2009,(11):21-22
因为是同龄人,也因为是上海人,因此对陈小津的回忆录《我的“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很有兴趣,认认真真读了五天。回忆录虽然是个人的记忆,但无疑也是社会的历史档案,更何况他的父亲是陈丕显,从1952年到“文化大革命”被夺权前一直担任上海市委书记。  相似文献   

19.
1992年4属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报纸同时在显著位置推出同一张照片:一个小女孩伏在书桌上,手握铅笔,一双大眼睛充满忧虑和渴望……照片的标题是“我要读书!”这张照片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作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它凝聚起一股巨大的力量,成千上万的孩子因此改变了命运:这张“大眼睛”照片的主人公就是苏明娟,安徽省全寨县人。2002年7月7日,读高三的苏明娟参加了高考。10年来,苏明娟一直生活在关爱的阳光里,但也有委屈、被误解、心烦和流泪的时候,尤其是高中三年,被学校善意“雪藏”的日子里,她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13日,苏明娟在填完高考志愿后,终于敞开心扉,一吐自己成长的“烦恼”——[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从5月1日至7日,《解放军报》在一版连续刊发该报7名记者从大漠戈壁、高原海岛发回的7篇现场见闻:《“五一”假日专稿:军营文化新景观》,每篇稿件配以记者感言。为强化报纸的视觉效果,还注重对版面进行精心包装,设计了栏头,使这组系列报道显得大方醒目。 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1月2日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