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自己过去住地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文章一开头,作者并不直接说济南的冬天如何好,而是远远地用北京、伦敦的冬天作对比,作陪衬,来说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晴明。这一对比,又不是一般的空泛的叙述,而是从作者过去住地的亲自感受来说明:在北京,“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在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而这难见到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教育》2014,(29):48-49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  相似文献   

3.
方生俊 《学语文》2007,(4):23-23
感受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是作者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老舍先生对济南充满了热爱之情,感悟到济南冬天的美丽可爱,于是写出了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莫怀戚通过一家人散步这一平凡而又蕴含丰富的镜头,感悟到一家人敬老爱幼、相互关心体  相似文献   

4.
联想与想像是写作的“双翼”,学生写好作文离不开联想与想像。联想能够使学生作文不拘泥于所写的狭小范围,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把要写的事物表达得生动活泼。叶圣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课堂上,教师可以从生活习性、情绪体验等方面,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甚至反向联想,调节学生生活和知识积累,串连他们的知识,培养其联想能力。如教《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让他们联想一下本地的冬天以及到过的旅游地的冬天,然后与课文比较,从而了解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体会作者选材角度的独特。想像越丰富越奇特,就越能让作…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提起冬天,特别是北方的冬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草木零落,寒风呼啸,这些词语及其表现出来的景象,就会浮现在脑子里。济南的冬天却不是这样。作者在文章第一段,通过三个比较,说明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暖”:北京冬天,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冬天,没有风声;伦敦冬天,看得见日光是怪事,济南冬大是响晴;热带地方,日光叫人害怕,济南温晴,令人喜爱。无风,响亮,温晴,总之是“暖”。 接着,作者引导找们从山和水两方方面去“闭上眼睛” 想象济南冬天的“暖” 和“美”:  相似文献   

6.
优美的散文,其语言恰似优美的音乐。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将济南的冬天描绘得维妙维肖,极富有乐感,给人的感觉似在欣赏一曲动人的音乐。 说它的语言美似音乐,是因为此文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和音响,就似琴键演奏出优美的曲调一样。如文章的开头几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二组结构相同的句式,有层次,有节奏,有韵律,最后一句则奏出了柔美的强音:“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响晴。如“北方”与“伦敦”,“奇迹”与“怪事”,“风声”与“响晴”,使语言的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加上字句长短的巧妙安排,使语言悦耳动听,音乐感极强。  相似文献   

7.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开头便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前一分句说明不刮风是一个奇迹,后一分句说明济南便是这样一个奇迹,而且比一般的奇迹更奇:有风却没有风声.显然,这要比没有风更好;没有风只是感到温暖,有风而没有风声却是既暖和又生动.——而且,凡济南冬天的生动处都跟这一点紧密地联系着,我们可要随时记得才是.  相似文献   

8.
济南的冬天     
角度之一紧扣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绘景抒情文章开头运用三组对比句,突出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下文紧扣这一特点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山光水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描绘山景分三个层次: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强调山围城的地理特征,给人以“温暖安适”的心理感受;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那秀美的景色、含羞的情态,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融融的暖意;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恬静的水墨画,再次形象的表现济南的暖和安适。描绘水色,极写水的温暖多情,让人联想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总之,作者笔下所有的景物都在表现一个  相似文献   

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温暖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用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美、冬天的济南美。一、形象美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向我们描绘了几幅美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多么恬静,多么舒服。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  相似文献   

10.
结合新课标并使用整体阅读方法来解读初中课文《济南的冬天》,可发现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睛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睛”,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温睛”是所见的外象,是借以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温情”是心象(心灵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1.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其组织结构,一般认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从感觉角度总括了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的三幅图景——全景图,山景图,水景图。第三部分为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12.
一、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系。2.联系教学实践,论述“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二、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分析以下教学案例。《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教师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默读课文,勾画重要信息,教师总结学习重点,指出济南冬天最重要的特点是“温晴”。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仅仅要求学生理解“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中“声”字的妙处,理解作者老舍的语言特点。在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大意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描写老城与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有关吗?…  相似文献   

13.
在一般人的眼里,冬天是严寒、萧条、冷清的象征,但在善于观察的有心人的笔下,富有冬天特色的济南却成了令人神往的“宝地”。《济南的冬天》主要是赞美济南冬天的“暖和”和“安适”。老舍不是一般地说一说济南的冬天是怎样地风和日丽,怎样地温暖宜人;他写了济南冬天的阳光。写了那个季节里的风、雪、山、水等,分别从几个角度、几个方面具体地抒写济南冬天的可爱。读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你会觉得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好象唯有济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作文题:“冬天,雪融化了……”请就此展开联想、想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这是颇具思考张力与思维弹性的文题,让学生依设定情景展开联想,想像雪融化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里?”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审视品味人生,便会蓄积丰富的审美情感,捕捉和感受那生机勃勃的春天。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经典美文.文章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一、温晴又温情的天气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温晴"是济南冬天最显著的特点,文章紧紧抓住这个特点,笔下的种种景物无不紧密地跟"温晴"联系在一起:"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样温晴的天气在"北中国"的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怪不得作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相似文献   

16.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于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如诗的语言,生动而真切的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7.
去年,校教研组让我上《济南的冬天》的公开课。我在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时,向学生提问:“要是下大雪,济南的小山还这样美丽吗?”学生答道:“不会。”课后教研组召开的研讨会上,有老师说:“下大雪后的雪景也同样美丽嘛,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就有‘千里冰封’的壮观描写。”这是婉言对我设问的否定,当时其他老师未置可否。其实济南的小山是下小雪最美还是下大雪最美,只有具体分析课文,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课文开篇就以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反衬、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没有风声”,“有温晴的天气”,“是响晴的”,因而“真得…  相似文献   

18.
刘瑶 《孩子天地》2017,(5):238-239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总特点,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济南山水的柔和美,宁静美。作者融情于景,表达对济南山水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济南的冬天》是2016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篇课文,其地位不一般。本文语言颇具京味儿特色,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为学生欣赏写景散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教《灯》这篇散文时,我改变了“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先选取课文第三部分中的“联想”作为思维发散点。讲清什么是联想,并介绍联想的六种基本形式,点精拨窍。然后启发学生回顾以前谈到过的那些文章中运用了联想,是什么形式的联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发散思维。 1、相似联想:《包身工》:作者写包身工制度时,忽然想起“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两者性质相似。 2、接近联想:《宋词二首·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本没有联系的景物,运用接近联想编织在一起,渲染气氛,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3、对比联想: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对比联想,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现实。 4、神似联想: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  相似文献   

20.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观编入初中语文第一册中。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一是“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不同的角度是指作者在描绘景致时或大处落笔,或细处着黑;时而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时而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动人的“济南冬日图”。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并不能把握本文的实质,相反却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现不妨从文本角度加以论证。一、这种分析没有把握本文的精神实质。综观“济南的冬天”全文,冬日的济南给人的感受是纤弱而脱俗(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类似《红楼梦》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