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这一资源,将传统节日纳入学生的习作中。基于传统节日的习作教学,应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其储存习作资源;应依托活动平台,为学生铺设习作路径;要链接课标及教材,加强习作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前几年在上PPT综合应用一课时,我选择"中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在导入时设计了"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这样一个提问环节。提问的第一个学生随口就说出"圣诞节",再次问了几个学生,大家都把圣诞节归为中国传统节日,这让我大为震惊。反思这几年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确实做得不够。有圣诞节当天在校门口发糖果的,更有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难怪有学生会回答"圣诞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知识,我在这堂课上  相似文献   

3.
在习作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想象类习作在学生作文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学效果高耗低效。想象类习作应该这样教学:打破惯有思维,让"标题党"渐行渐远;尝试细化表达,让"流水账"销声匿迹;凸显情节价值,让"直肠肚"一去不返;关注自身情感,让"主题荒"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所谓"摄影作文"就是引领学生用镜头去观察、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回顾摄影作品,再次引起其内心的共鸣,从而使其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该校将摄影习作纳入单元整体学习之中,构建了"课堂学习观察感悟表达—课外练习摄影表达体验—课堂展示体验升华情感"的操作模式,具体有以下两种:一是单元整体教学引领下的摄影习作实践,二是实践主题引领下的摄影习作现场实践。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1.遵循言语自然生成的规律。在本次习作教学开始时,教师先利用图片和谈话创设了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头脑中图像的自然情景,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促使言语的自然生成。当学生写完一篇习作后,立刻进行交流,这样,前一次习作成为了学生下一次习作的诱因。一个习作主题学生可视自己的能力完成几篇习作。2.顺应儿童的记忆特点,让学生把想到的图像用简笔画或词语记下来,为后面的口述和作文提供了依据,尤其便于学生修改。3.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习作技法。习作内容一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结束了,星期天是最让人放松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一篇习作完成不是意味着结束,对习作进行修改就是学生对习作真实问题和情感的一次重构和再创造。它小至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的修改,一个词语的细细推敲,一个细节的再度深化,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上的大调整。但如何让高段学生真正对所写的习作进行主动修改,并把这种修改逐渐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呢?笔者在实践操作中,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对话环境,提升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激起其二度创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曽铮 《考试周刊》2014,(55):44-44
从课文《我的理想》的特点及新课标特别关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作者旨在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因此,本次习作不仅有机整合了单元主题,而且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同时对学生掌握本单元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就在于学生是否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表达分为两种,一种是口语,另一种是习作。习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标强调,不管习作的内容还是习作的形式都应多一些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让学生由写自己的话到自由表达,在情感上贯穿一个"真"字,在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9.
正为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习作修改有必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掌握整体审视、立意谋篇、选词炼句的有效方法,努力使其习作达到最佳水平。下面试就习作评改中"咬文嚼字"的基本过程及相应方法谈谈我们的体会。一、主题的重新审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统率着文章的全局,又关照着文章的细节。审视习作的主题有无问题,应运用全篇通读、整体知觉、归纳梗概、确定主次等方法。一次暑期返校,我们根据教材要求(苏教版六上《习作1》),以《暑假记事》为题,让学生进行一次练笔。批阅初稿时,发现有不少如下列类型的习作: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倡导探究性教学,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探究过程。所以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行而有效的数学主流教学方式。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要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问题总是融合在情境之中,看来创设  相似文献   

11.
传统节日文化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课程资源。本文以低段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就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看""诵""用""品"循序渐进四个环节有效地利用语文课程内外资源,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举行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活动,锻炼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以达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乃至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12.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习作教学应是一种追求学生"学会写作""乐写善写"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写作态度和浓厚的写作兴趣,也就是在情绪情感上、动机上都主动习作、能于习作、善于习作。如此的习作状态是最佳的。然而,当前习作课教学中学生的"习作状态"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被教师们忽略。联系课堂调研分析原因,并结合《我的心爱之物》一课的教学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习作状态开发策略:设"趣点",情境联动,化被动为主动;把"重点",方法带动,化平淡为精彩;融"真情",坦诚互动,化心动为行动。三个方面整合推进,共促习作。  相似文献   

13.
高淑昌 《考试周刊》2013,(50):48-48
让学生习作反映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体现学生的童心、童趣,就是要让学生的习作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以学定教",让习作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生活的技能。  相似文献   

14.
柴月午 《甘肃教育》2020,(5):170-170
习作,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自己的笔尖流淌出来,让学生通过文字记录生活、记录成长,达到情感交流。这本是一件自然而然、挥笔而就的事情,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面对习作都有畏难情绪。那么,如何让学生喜爱写作,让写作变得轻松呢?以下是笔者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保留本真,尊重原创原创文字,是学生习作时最直接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以人为本,习作教学应着力体现学生习作的个性化、自主性、生活化。对"写信介绍家乡"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聊—读—写—评—用"几个环节的纵向联系,体现写作规律;采用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唤起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或文化积淀,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自由表达”理念下的小学中段习作教学序列化研究.对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信心,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习作教学的序列,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个凭借.它不仅改变了中段学生对习作的态度和情感,更重要的是燃起了学生心中热爱母语的激情.让母语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侧重于"空中楼阁"、"七零八落"式的理论指导,这种苍白无力的指导,对学生习作无多大益处。与其过多强调"怎么写",不如在"写什么"上下功夫,让学生发现习作规律,获得习作的能力,体会到习作的快乐。一、以例文激活"写什么"1.激励习作情感文章应为情而发,让学生"有话要说"、"有情想表"非常重要。如习作《20年后回故乡》,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自信心不足,担心不好写。我就从几个方面引导,先从《桂花雨》例文入手,让学生想象故乡  相似文献   

18.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语文写作的启蒙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语文习作提出以下阶段性标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习作;在实践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易于动脑,乐于表达"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实情感。探讨了怎样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结合三年级教材进行习作的教学实践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中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文章,如何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那么,读书、积累、习作就是让学生由读到写,由直观感知到内心情感升华的过程。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积累更是为习作服务的基石,阅读、积累与习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宋朝诗人朱熹有这样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相似文献   

20.
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我结合学生自主课堂,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案例】1.铺垫指导阶段作为一次全员参与的主题式自主课堂,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指导。因此,在学生们着手准备之前,教师先上了一节准备课。准备课分为三个板块。首先,明确主题。教师让学生了解这一次自主课堂的主题,并且明确以小队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随后,教师组织讨论有哪些传统节日。事先教师和学生收集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