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沛怡 《文教资料》2014,(36):72-74
沈从文是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中篇小说《边城》便寄托着他的文化品格和人生理想。他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理想人生形式,而残酷的现实一方面让他更加梦想理想人生形式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加失望。作家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揉进了《边城》的人生形式中,揭示了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独特的乡土抒情的美学风格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记忆中的故乡的同情和热爱。正是基于一个“乡下人”的思想意蕴和他理想的矛盾,他创造出了更具有人性美,更近于人情的《边城》。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情,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1933年冬,沈从文怀着“乡下人”对理想人性重构的巨大忧患,怀着对农人和兵士不可言说的温爱,以“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姿态开始动手创作《边城》。他希望通过《边城》给那些“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一种勇气同信心”(《边城·题记》)。  相似文献   

6.
对于沈从文的《边城》 ,自其发表以来 ,已有很多研究文章问世 ,正的反的各有说法。近来细读《边城》数遍 ,总觉还有一些要说的话 ,那就是《边城》寄托了沈从文的人生理想 ,他把湘西那个叫茶峒的地方演绎成了他的人生天堂。所谓 :地域的边城 ,精神的中心。《边城》写于 1933年 ,对于这个年份 ,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当时中国正处在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之中 ,正所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 ,这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处境。沈从文此时正在北京 (北平 )求学 ,他面对的现实与他心目中的“茶峒”有着巨大的反差。而对沈从文来说 ,他是非…  相似文献   

7.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中的人生,是他用《边城》演绎和诠释的人生态式。这种人生的构想基于他故乡真实的生活,同时渗透着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亦真亦幻,以清丽的文笔和优雅的意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画卷,令人对那种寓言式的返朴归真的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小说《边城》的人生形式首先表现为“真”,人格的“真”。这种人格的真来源于自然之“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  相似文献   

8.
人们过去从“田园牧歌”、“乌托邦”与“人性皆善”等角度评价《边城》,固然可以揭示《边城》的审美与伦理特性,但并不明了它之所以如此的根源何在.若从“自然法”角度认识《边城》,看出它以自然生活作为人类理想,意在反思现代文明造成的弊端,则会揭示出《边城》的主旨具有最高的合法性,最能体现文学的正义性.同时也表明,正是作品的这一主旨决定了它没有全方位如实描写现实生活的必要.具有浪漫情怀的作家因为与“自然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不消极,反而是更加积极,他们在试图寻找应对文明衰落的良策.  相似文献   

9.
《边城》产生于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三十年代。作者在痛苦于现实的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反叛和人生理想:美丽的田园、淳厚的民风、纯真的爱情、美好的人性,试图用“道德重造”去医治旧中国的沉疔疾病,在“向后看”的方式下隐藏着“向着未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卢斌 《教育文汇》2005,(9):61-62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的湘西,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纯朴善良的老艄公,情窦初开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美丽和谐的生命图景,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对母性的淡化与重构,是借助于一系列的物象完成的。其文本世界通过"他在"的介质,如"边城人"、水和大地等来重新绘制蕴藏着深刻而浓厚的母性意味的图式,通过对母性的重构进而实现对人性理想、生命理想和文化理想的再建造,试图由此孕育出理想的新生。  相似文献   

12.
作家的眼睛     
周三上午的课煞是轻松,花了两堂课欣赏电影《边城》,剩下的时间便过得很快。中午时分,与两个朋友坐在食堂某角落吃饭。她们俩谈得乐呵呵的,我却在一旁慢慢吃着,若有所思。“你还在想《边城》啊?”“嗯。”我心不在焉答应着。“比这感人的爱情故事多着呢,《边城》有什么好感慨的啊?”“不是,我  相似文献   

13.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充满诗意的精神归宿一“香格里拉”。湘西的山水孕育了他的家因情结,人性眷恋中蕴藏着浓浓的家园情杯,使他成为诗意“香格里拉”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4.
《边城》产生于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三十年代。作者在痛苦于现实 的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反叛和人生理想:美丽的田园、淳厚的民风、纯真的爱情、美 好的人性,试图用“道德重造”去医治旧中国的沉疴疾病,在“向后看”的方式下隐 藏着“向着未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对现实的深刻焦虑和对理想人性的追寻并存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焦虑使他不能不将作品的故事处理为悲剧的结局,将这座人性的小庙破毁;而追寻则使他竭力将“边城”理想化,使其成为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伦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8.
《边城》悲剧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他“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他用优美古朴的笔调,营造了自然与人性的和谐、风情与风俗的完美结合的意境。但是,我们在感受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诗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的存在—命运的不可把握,外来文化对古老的湘西世界的冲击,这些因素导致了小说的悲剧性结局,使小说笼罩着淡淡的忧郁。  相似文献   

19.
严明 《考试周刊》2014,(84):14-15
<正>沈从文是以一个湘西作家身份进入文坛的,他的作品艺术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气质,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他把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乐园安置在历史和地理上催生《楚辞》,并享有桃花源盛誉的湘西,尽情地赞颂了那里的古朴民风,描绘了一种他心目中理想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由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探讨他蕴含在作品中丰富而独特的民间性。一《边城》故事的发生地茶峒所在地属花垣县(旧称永绥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然美学理论:他崇尚贵在自然的美,同时肯定形式美在自然美中的突出地位,认为一切艺术的美源于自然美。用此自然美学理论重新解读沈从文《边城》,我们发现:《边城》的语言“道”与“物色”兼而有之,自然美的自然性特征和形式美特征相得益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边城》的语言美、爱情美和风情美根源于湘西世界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