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身份权上之贞操权常常为法律人所忽视,尤其是我国立法上仅仅用含糊不清的“忠实义务”来替代。无权利则势必难以救济损害,倘若忽视了对身份权法上的贞操权的保护,无疑会成为婚姻家庭关系乃至于社会秩序稳定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2.
家事代理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代理形式。家事代理权是传统民法亲属法中用以规制夫妻关系或家庭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近现代法制文明,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夫妻关系新型化的标志。因而为较多国家民事法律所确认。2001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家事代理权,是对我国传统的配偶身份权的一大突破,为处理夫妻之间因行使代理权产生的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和其他民事权利一样,配偶身份权只有通过法律行为制度的设计,才能获得有效而合理的保护。对诸多民事权利进行协调、取舍的结果,体现了民法的时代性,也为法律行为制度提供了精神支撑。对配偶身份权的保护也需要与人格权、物权等民事权利进行协调,使民事权利体系化,进而使法律行为制度体系化,最终更充分地保护权利。  相似文献   

4.
论家事代理权及其司法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事代理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代理形式。家事代理权是传统民法亲属法中用以规制夫妻关系或家庭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近现代法制明,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夫妻关系新型化的标志,因而为较多国家民事法律所确认。2001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家代理权,是对我国传统的配偶身份权的一大突破,为处理夫妻之间因行使代理权产生的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析婚姻法中的探望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望权是修订后的婚姻法新设定的一项离婚后的父母基于亲子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该权利的设立不仅有助于离婚父母亲权的实现,而且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对婚姻法规定的探望权的性质、特征、行使及强制执行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探望权是修订后的婚姻法新设定的一项离婚后的父母基于亲子关系而产生的身份权。该权利的设立不仅有助于离婚父母亲权的实现,而且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对婚姻法规定的探望权的性质、特征、行使及强制执行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法中的身份权是支配权,现代身份权与古代的身份权大相径庭。将身份权认定为支配权以偏概全,缺乏立论依据,难以解释一些具体的身份权的非支配权性。现代身份权是一个诸多权利的集合体,具有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亲属法在民法典定位中的价值取向难题之破解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法是否成为民法典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属法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回归论"还是"独立论",二者都未能从实质问题即价值取向问题加以破解。亲属法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个体幸福与家庭和谐,但这种伦理本质的定位并不会影响其"回归民法"。亲属法应在个体主义上注重个体幸福,以优化对民法典的共性;在整体主义上注重家庭和谐,以实现对民法典的个性。亲属法在价值取向上与民法典实现融通的交汇点就是亲属法的"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家庭本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回顾署名权的产生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对署名权的定义、称谓、内容、性质以及能够转让等基本问题做出分析,认为署名权是一种“表明作者身份权”、“作者资格权”,而不宜称为“确认作者身份权”、“姓名表示权”,同时通过批判“署名权是人身权”的观点得出署名权是具有财产属性的权利,因而在不违背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法律应当允许其转让。  相似文献   

10.
宪法产生之前,民法扮演了法律中最为重要的地位。近代法时期,宪法产生之后,民法与宪法关系处于平行的状况。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民法在理性追求、损害救济上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其地位的下降。宪法则最终确立了其最高法的地位。宪法基于其根本法属性与高级法属性,成为民法的制度基础和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建国后配偶权立法进行概述,认为当前配偶权的立法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尤其缺乏对婚姻内部夫妻间基于配偶身份所产生的特殊权利义务的规定;二是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三是《民法通则》就人格权与身份权的规定存在明显不协调,不利于配偶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就配偶权中的计划生育权、同居权、互相忠实权、家事代理权、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五个方面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伦理秩序的要求,世界各国和地区刑事法律中都规定了亲属拒证权。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亲属拒证权对社会价值的保护超过了惩罚犯罪所带来的利益,符合民众普遍的法律情感。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亲亲相隐”对于人性、人情以及伦理价值的维护与亲属拒证权可谓别无二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的规定是不完全的“亲属拒证权”。这种不完全的“亲属拒证权”并未免除亲属证人的作证义务,也无法实现特免权制度所要保障的价值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往往有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理论的背景。身份权作为民法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其存在有两个重要基础:身份关系和平等人格。身份权应当是民事主体因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权利;身份权的客体为此身份所产生法律上的某种特定利益;身份权的类型深受立法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范围内诉讼立法中普遍存在的制度,亲属证人拒证权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司法机关和亲属证人不同主体的作证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更加明晰设立亲属拒证特权的价值性,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亲属拒证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配偶权是一种身份权,是指夫妻双方因结婚、基于配偶身份而享有或承担的特殊权利义务的统称。配偶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相似文献   

16.
生命权是所有权利的起点,侵权致人死亡的赔偿是保护生命权的核心内容。因侵权行为致人死亡而产生的赔偿请求权理应由死者近亲属享有。近亲属基于身份权,是亲属死亡后的直接受害者,其未来可得利益减少。目前的死亡赔偿金中涉及的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费的赔偿力度过小,应当以逸失利益为赔偿基准而不是以"死者余命"为赔偿基准。有损害就应当有赔偿,文明社会中不存在"以命赔命",所以赔偿只能以金钱计算。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的保护法益是他人的财产,但对"他人的财产"如何理解,学术上未有定论。对于刑法中的财产犯罪的法益历来有本权说与占有说之争,本文首先分析比较了刑法上的占有与民法上的占有的联系与区别,指出我国民法上对占有的规定与日本民法对占有的规定的区别,并站在"占有"在刑法上与民法上具有统一性的立场,指出我国在这一问题的选择上占有说的观点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8.
广义民法法益是指所有值得为民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已为民法所保护之利益和应为民法所保护之利益两部分;狭义上是指民事权利之外的已为或应为民法所保护之利益,包括为民法所保护的非权利化利益和应为民法所保护之利益两部分.在此基础上,民法法益具有四种制度应用,即一般人格法益、胎儿法益、死者法益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它法益.司法实践中,民法法益的充分保护较多借助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和对法律原则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丈夫生育权以婚姻关系中的男性为主体,具有人格权和身份权合一的性质,多受妻子生育权限制,是受国家保护的人权以及法律保障实现的权利。丈夫生育权应由亲属法确认,受计划生育义务、子女权益、妻子健康状况和妻子生育优先决定权的限制,应明确侵害丈夫生育权行为类型和侵权请求权行使,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丈夫生育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亲属拒证制度在大多数东西方国家的刑事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其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并未体现,而该制度的缺失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法治进程。亲属拒证权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该制度的确立符合刑事诉讼法律保护特定社会关系的需要、保护人权的需要、符合人性的需要等方面详细论证了亲属拒证权制度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价值意蕴,并对亲属拒证权在当代中国的具体构建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