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离魂记》,同时又积淀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养料,和《离魂记》相较而言,《倩女离魂》在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艺术构思等各个方面均不同于《离魂记》,从戏剧发展的角度说,《倩女离魂》在各个方面突破《离魂记》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离魂记》,同时又积淀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养料,和《离魂记》相较而言,《倩女离魂》在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艺术构思等各个方面均不同于《离魂记》,从戏剧发展的角度说,《倩女离魂》在各个方面突破《离魂记》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马利文 《文教资料》2007,(34):58-59
《倩女离魂》作为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之一,以离魂这一特殊情节的创作成为区别于其他三大元杂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元杂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但又不拘泥于《离魂记》所叙述的内容,它巧妙地结合元代特有的社会思想背景,在人物塑造、情节开拓、结构关系等几个大的方面作了合理的创造,使《倩女离魂》焕发出与其他三大爱情剧迥异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倩女离魂》继承了唐传奇《离魂记》的离奇情节,同时受时代背景和自身体裁的影响,在叙事层面和主题呈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学追求。不仅设置了外在情节结构冲突,还增添了人物内在性格冲突,深化了创作主题,使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搜奇好异,而是强化作品的现实干预精神,在情与礼的冲突中反思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5.
唐代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丽奇宝。她以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作题材开后世文学重写的滥觞。文章以单篇《离魂记》为例,分析唐代小说的重写现象。这种重写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离魂记》对南北朝小说《庞阿》的重写,其二是后世派生文本如杂剧《倩女幽魂》等对《离魂记》的重写。  相似文献   

6.
离魂文学者,其虽兴起于六朝志怪小说,然尚未得以深化之,演至唐代,摄入传奇创作,遂得以可叹为成熟境地,而至元明时期,其体裁已为戏剧,叙述增强,表达方式尽显其妙;其内容已摄入社会思潮,为反讽社会之载体;其文学造作,亦颇具艺术之强势。此时之离魂文学,要以《倩女离魂》为代表,虽固有其缺陷,然其足见离魂文学自魏晋发展以来,至元明以获第三次发展。  相似文献   

7.
《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戏剧名作,也是两部以“离魂”为主要情节的作品,通过观照两者在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方面的异同,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把握文学尤其是戏剧作品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古代文言小说《幽明录·庞阿》中石氏女、《灵怪录·郑生》中柳氏女、《离魂记·王宙》中倩娘、《独异记·韦隐》中韩氏女、《聊斋志异·阿宝》中孙子楚的离魂形象从离魂前原因、离魂后情状、主动被动离魂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离魂形象表现出的各自不同深刻思想内涵和形象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变动物的题材是古今中外作家借以表现主题的常用母题题材。《变形记》是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传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人变虫的题材,《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促织》中主人公成名之子魂变促织。不论是人变甲虫还是人变促织,都是社会重压下产生的悲剧,展现了异化社会中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因爱离魂母题经过了六朝的繁衍,于隋唐之际达到了创作的高潮,而到明清两代,则经历了质的变异。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因爱离魂小说先后经历了时代思想的历史变迁,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思想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强有力的渗透,而且其中隐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分为十五类目,其中"哀伤"一目选赋篇数最多;"哀伤"题材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哀伤"赋选文无论在内容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极富特色,具有代表性;不同历史阶段哀伤赋创作的不同特征,既呈现了哀伤赋的发展流变,也凸显了《文选》"哀伤"赋选文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离魂记》是中国小说至唐变而成熟的起点,是中国小说文体渐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它继承史传的篇章结构和叙述模式、吸收六朝志怪的内容题材、借鉴辞赋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创作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小说文体在这一阶段上的演进之迹。  相似文献   

13.
离魂题材自南北朝以来被不同时代的作家加以演绎,因而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本文试图以比较的方法,结合各代思想的变迁,对于离魂题材在不同时代小说、诗词、戏曲、话本中的演变轨迹加以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不同时期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作品《雷锋》《雷锋之歌》和《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个案,通过史料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三部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设置、内容选取和美学风格与其各自拍摄与接受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雷锋》回应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艰难恢复之中的历史背景,同时承袭了"十七年"电影中常见的英雄成长母题;《雷锋之歌》回应了"文革"时期阶级话语不断激化以及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事实;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以"仪式化"的文本方式,通过对雷锋形象中助人为乐精神的强调,实现了对文本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想象性弥合。  相似文献   

15.
《妈勒访天边》的故事是在"动物潜水取土造地"类型神话的最后一个母题——"巡视"母题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也就是说,"动物潜水取土造地"型神话中的"巡视"母题是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16.
《活着》是余华从"极端先锋"转向"民间立场"这一新的叙事空间后的第一部小说。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对于死亡的描述已不再是冷酷、决绝,而是在死亡的氛围中融入多种情感,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展示苦难中人性的光芒以及温情的力量,使人们从"在苦难中寻找温情"而转变为"在温情中受难"。这也昭示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极大转变以及对于"温情母题"的回归。究其风格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自身对于新的创作道路的追求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7.
对郭沫若先生在抗战期间创作的四部战国题材五幕历史话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从创作背景、选材用意的分析中揭示其在当时掀起巨大波澜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审美体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的新变和超越不仅是在价值理念、话语模式、审美理想之上,而且是具体到题材领域、创作方法和文体形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开创。而在题材领域的新创之中,童年母题的出现和兴起无疑是一个极富意味的现象。与家族母题、乡土母题、爱情母题相比,童年母题似乎显得比较冷清和平淡,但是若从纯粹的文学现象来讲,她与上述母题相比则更富新意和开创性价值。综观现代文学童年母题的创作,虽然若隐若现、浓淡不一,但却贯穿于现代文学发展的始终。在众多对童年母题进行过创作的作家中,萧红无疑是极具特色的一位,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位。关于萧红创作和童年经验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不少研究者已经进行过一些探讨。本文力图将萧红的童年母题作品放在现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审视,以求更全面圆融地理解童年母题在萧红创作历程与整个女性文学书写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西方史诗《伊利亚特》题材与母题的比较发现在两部史诗中都存在大量战争、婚姻与结义的故事。通过分析比较两部史诗战争、婚姻、结义这三个共同的叙事题材与母题,说明两个民族生活内容、生活方式上具有许多一致性;两个完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史诗能具有这种相似性,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一些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很相似。  相似文献   

20.
"因爱离魂"是古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这种母题的产生和流行,既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魂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人类特有的爱情心理相契合。它以浪漫奇幻的方式叙写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故事,折射出封建时代礼教伦常对人性的压抑,表现了作家对人性原欲的肯定和对女性婚姻状况的关注,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