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文化空缺现象使得翻译的难度变大,降低了翻译的准确性,文化空缺现象成为了翻译过程中的重大障碍。论文针对文化空缺在翻译中的表现与解决方式展开分析,解释了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文化空缺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2.
广义的外宣翻译涵盖了政府文件、旅游资料、企业宣传资料等各个领域中的翻译活动。文化空缺的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被首次提出,此后便有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一现象。本文从外宣资料的翻译出发,对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造成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重点探讨目前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在翻译中对文化空缺进行重构。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对跨文化交际及外宣翻译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金立 《黄山学院学报》2005,7(4):101-104
翻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文化中的重叠现象构成了翻译的可行性和可能性,而文化差异则构成了等值翻译中的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红楼梦》中大量富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现象的存在,在翻译中往往处于不完全等值的状态,翻译等值常常只能是相对而言。  相似文献   

4.
郭洁洁 《考试周刊》2009,(34):44-46
本文就词义空缺下的一个分支——文化空缺探讨了其翻译方法。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更鲜明、更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本文从翻译的可行性出发,具体分析了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加注法这四种翻译方法具体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化差异特别是文化空缺现象对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探讨了导致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模式下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旭慧 《海外英语》2011,(9):259-261
文化翻译中普遍存在着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该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文化翻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处理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指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必须重视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部分。语言反映和传播文化。为积极应对文化空缺现象带来的问题,促使交流与翻译的顺利进行,必须在交流与翻译过程中逐步探寻处理文化空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这一点在当前所处的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总结了文化空缺给翻译带来的主要问题,并努力寻求恰当的翻译办法。  相似文献   

8.
英汉词汇的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娜 《双语学习》2007,(8M):117-118
文化差异特别是文化空缺现象对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探讨了导致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模式下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外宣传是我们国家向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外宣翻译则起到了桥梁作用。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了许多词汇的空缺。本文探讨了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将这些具有文化空缺的词汇准确的翻译出来,使得在翻译的过程中,以消除文化空缺带来的翻译障碍,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汉英两种文化中的亲属称谓系统差异很大,亲属称谓词存在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现象.《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亲属称谓词的大观园.英译本较著名的当属杨译、霍译及乔译.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对翻译文化的特有词或空缺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12.
文莱华文诗歌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部分。文莱华文写作者无比热爱本族的文化,追寻自己的文化精神家园,努力营造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园地。文华诗歌是个独立的创造个体,具有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呈现出具有独立创作精神的自我意识与世界意识。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和对欧美诗歌“横的移植”,由此成就了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诗歌角色。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以及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是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在诗歌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诗歌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15.
崔蒙 《唐山学院学报》2020,32(5):62-65,73
长屋王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皇族、朝廷重臣,他爱好汉诗,是奈良时代重要的"文化赞助者"。现存其四首汉诗,分别收于《怀风藻》和《全唐诗》。其汉诗具有日本汉诗发端期的典型特点,文学价值虽然不高,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袭了中国"诗赋外交"的传统,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比较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重要传统。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有中国诗歌一代接一代的承传。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艺术特征必须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加以确立。从郭沫若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新诗对西方诗歌的接受与变异,尽管西方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因为各自的艺术渊源、文化精神及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也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既要用情感去感受情感应和,用生命去感受生命感动,还要对诗歌外在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内在韵致进行把握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探索初中生古诗拓展阅读实践活动的具体做法为:编撰地方古诗读本,编选的古诗尽量以名家名篇为主,题材尽量涵盖本地文化特色,且语言要生动、准确、简洁;开展古诗赏读活动,包括利用咏新津的古诗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举办赏析咏新津古诗的讲座,引导学生探究咏新津古诗中蕴含的地方文化,让学生进行古体诗创作等。阅读活动促进了师生对地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新诗的历史规定性决定了自身的审美特征和发展方向。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背景,使新诗成为创新的艺术;新文学运动的美学精神,使新诗成为求实的艺术。这种具有时代性的约束机制,导致了新诗发展过程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理性引导感性,内容决定形式,富于崇高感。  相似文献   

19.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意象创造上有共同之处,如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由于历史﹑文化及语言等因素,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又有不同之处,如意象创造中主客体统一的方式,意象的审美追求及表现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