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3.
写稿的免不了要收到退稿,编稿的免不了要把稿件退回去。不管对谁,退稿总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我自己既是作者,弄点文墨,自然经常要得退稿;又作编者,在编稿过程中又得经常地要把有些稿子退回原作者,对此自然就感慨颇多。诚然,写稿是一项极艰苦的劳动,倾注了作者的心血。作者完成了一篇作品,意味着一个“孩子”的出世,一件产品的诞生,对自己的作品总有些偏爱。编者是作品的第一个读者,把稿子退回去,意味着对这“孩子”宣判了“死刑”、这个产品的被淘汰。这终究是令人伤心的事。于是,写稿者与编稿者之间,就有了议论纷纷。但是,退稿有时候却可以变成好事。退  相似文献   

4.
最近看了二三十份反映各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经验的稿子,发现其中都有这么一条“经验”,即:只要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一登报(广播),就立即给作者发奖金。据说,这个办法很灵,写稿者的积极性高涨了,见报稿的数量也增加了。登一篇稿件发多少奖金,各家规定不一。最低者,五角、一元;最高者,一百五十元、二百元。奖金的等级差别,多是按稿件发表在哪一级报纸、  相似文献   

5.
最近看了二三十份反映各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经验的稿子,发现其中都有这么一条“经验”,即:只要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一登报(广播),就立即给作者发奖金。据说,这个办法很灵,写稿者的积极性高涨了,见报稿的数量也增加了。登一篇稿件发多少奖金,各家规定不一。最低者,五角、一元;最高者,一百五十元、二百元。奖金的等级差别,多是按稿件发表在哪一级报纸、电台来划分的。例如,有一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的职责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当好新闻单位的耳目,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提供新闻线索。为党报当一名通讯员,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有时,听到一些通讯员讲:“工作太忙,没工夫写稿”。也有人说:“工作是硬指标,不干不行,写稿是份外事,写不写都可以”.从而把工作和写稿对立起来。我觉得工作和写稿表面看来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我们不做工作,也就没有新闻线索,当然也就谈不上撰写稿件。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对矛盾。我在实践中做到了:写稿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写稿。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在《经济参考》报上的“烦人琐事”栏目中,看到一名通讯员发表的《写稿与‘偷报’》的文章,说他为寻找自己被录用的稿件,不惜到外单位“乞讨”,甚至采取“偷”的做法。原因是某些新闻单位不向作者寄“样刊”、“样报”。我写稿的历史至今已有30年  相似文献   

8.
新闻干事、通讯员,辛辛苦苦写稿,其目的总是想能够被新闻单位所采用,而有的同志写稿10篇,只能被新闻单位采用一两篇,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使写作热情下降,甚至从此“休笔”。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我看除了写作水平之外,重要的是“选题”要选准。所谓‘选题”要选准,即在某一时段,新闻单位急需哪一类稿件,我们搞新闻的,就能及时提供哪一类稿件。在我看来,选题要“选准”,主要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同时注意要学会‘四看”,可以避免“盲目下笔”。“四看”之后定选题,稿件…  相似文献   

9.
我从1985年1月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到目前为止,先后被中央电台、《解放军报》等新闻单位采用了150多篇。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同志来信问我,写稿有什么诀窍,如何提高稿件质量?我的回答是:要在"新"字上下功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11.
董瑛 《新闻知识》2000,(2):40-40
广播稿怎样写?给广播电台写稿和给报纸写稿有什么区别?一般情况广播稿和报纸稿大同小异。所谓大同,是指广播和报纸对稿件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所谓小异广播稿是给人“听”的,报纸是给人“看”的。所以广播稿件为了适应人们的听觉就必须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广播电台近30年的工作经验,就广播稿的特殊性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广播稿,尤其是广播新闻稿要主题鲜明。一篇稿件只能有一个主题。记者采访的单位大都是先进单位,所以被采访单位的领导常常希望把每个方面的工作都能宣传一下,单位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的同…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由于写稿的需要,经常求教于专职新闻干事和一些老报道员。他门有的对我说:“写稿要写得长一些,详细一些,文中引用的事例要多几个,便于编辑同志在改稿时选择,这样做稿件的命中率也高。”以这些话我将信将疑。后来,我采写的稿子见  相似文献   

13.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14.
基层通讯员为新闻媒体写稿往往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那么,怎样写稿?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呢?除了“吃透两头”“围绕中心工作”一般要求之外,笔者积多年编辑之经验,还有三点特别体会,愿与广大通讯员共同研究探讨。写稿要有一些超前意识。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掌握了近期的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但总是慢半拍,跟在人家的屁股后头鼓掌喝彩,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投到报社当然也不会接二连三地发表同一类的稿件。因此,通讯员写稿就要有一点超前意识,把工作做在前面,善于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业余通讯员,过去我只限于写稿、读报,并不注重评报。现在却引起了我的重视。有一次,我见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反映某单位充分利用库容的消息。文中提到这一单位“把商品一直堆放到屋顶。”我看后感到这种做法不符合商业仓储安全规定,危及人身、商品安全,觉得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随手写了一则《写稿不能顾此失彼》的评报稿件投给该报。这一稿件很快就在该报《读报与评报》栏上登出。从此引起了我对评报的兴趣。每天收到了报纸,我都是认真阅读,并且对一些问题抓得及时、切中时弊、表现手法新颖的新闻报道,在欣赏之余写点感想;对一些内容浮夸、浅薄、偏颇的稿件,站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17.
我是从1968年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的.20多年来,我的稿件被多家新闻单位采用,有的同事问我,稿件命中率这么高,里面有个啥绝招?其实,我写稿没有啥绝招,觉得掌握读者心理最重要.说具体点,也就是要从“四喜四厌”入手.  相似文献   

18.
基层新闻单位(这里指县级广播台站等)绝大部分稿件,来自基层政府部门和各系统的通讯员,他们写稿的质量,稿件的真实性程度,都直接影响到当地新闻单位的节目质量。目前,许多基层新闻单位的编辑都有同感:通讯员来稿的真实性问题令人忧虑,甚至使人头痛。一些失实稿件一经编发,当事人便找上门来,编辑同志和新闻单位均处于被动局面,直接影响了新闻单位的声誉。  相似文献   

19.
去年元月开始,滑县上官镇广播站开办的“本镇新闻”、“农村生活”、“青年园地”等自办节目,成了初学写稿通讯员的“练兵基地”。女青年巫友敏,原来投寄新闻单位几十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她的写稿热情冷却了大半。镇广播  相似文献   

20.
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写稿有很多不利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社会生活的接触面较狭窄,写稿思路往往不开阔,稿件质量也相对不高,很难产生新闻“精品”。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采写出高质量的稿件,我的体会是要扬长避短,以专取胜。本职工作使通讯员写稿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但有本职工作也是基层通讯员独特的优势。基层通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