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爸爸在门外望风,妈妈在屋里忙活,这做贼似的是干啥呢?“闺女回来啦!”爸爸慌慌张张通风报信。妈妈赶紧合上女儿的日记本,藏进书包。女儿回来若发现日记被翻动,必将引起一场不小的“家庭战争”。许多父母不以为然:“有什么呢,我们就想瞧瞧儿女都写些啥!”但是父母们可知,当你们偷偷打开孩子的日记本时,他们的心已不再向你们敞开!真正的交流应该是光明正大的,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尊重孩子的同时父母将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瞧瞧闺女写些啥!?@陈景凯 @王子  相似文献   

2.
父母说:想让儿女成器,回去准备一根结实点的棍子!孩子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 中国自古就以崇尚教育而闻名于世。翻开中国教育史:“砸缸救友”“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早已是妇孺皆知的教育典故。今天,我们的父母为教育后代而作出的奉献和牺牲更是可歌可泣。许多家长用他们牙缝里省出来的钱为孩子买最新潮的电脑,为他们选择最好的学校,供他们上五花八门的“补习班”。一位贫困山区的母亲竟用自己卖血的钱供养了3个大学生。然而,结果又如何呢? 正如一位社会学者而言,从来没有像今天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如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孩子在少年时期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往往会因为梦想的激励而努力学习,但是也有的孩子,因为对梦想的理解不够准确,或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指导不够而走偏。因此,对于处于少年期的孩子的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心中有个怎样的梦,以及他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叫赵爱军,他在我们地区当时是比较有名气的,因为他当时是个见义勇为的典型。在上学的路上,他看见歹徒劫持了一个6岁的孩子,他主动对歹徒说“你把那个孩子放了,我跟你走!”当时,他只是一个6年级的小学生。学校曾经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还要求大…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觉得很是受用。“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父母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父母这样听,孩子才肯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进一步与父母交流。”父母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相似文献   

5.
这二位父母含辛茹苦.为使儿女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一切围绕着孩子不停地运转,而当一双儿女如愿以偿.众人称他们有福气时,他们却伤透了心,哀叹“悔不该当初啊”。为什么当初父母那么爱孩子,为孩子能成才耗尽了心血,而子女长大了却不懂得爱父母呢?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想过没有,我们该怎样做孩子?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渐渐地理解和悟透“孩子”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孩子,应该是我们向生命的丛林放飞的鸽子。他们的翅膀会将自己引向他们渴望的那片蓝天;他们将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一支也许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之曲。给他们一些自由追求的空间吧,给他们一枝画笔,让他们给自己的梦想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吧!  相似文献   

7.
“做父母的欠儿女们什么?”美国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表现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做父母的不欠他们的儿女摩托车或小汽车,不欠他们去欧洲的旅游费用。做父母的不一定要供他们的儿女上大学,借贷的方法和奖学金的种类是很多的。儿女结婚后,做父母的不欠他们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房子首次该村的钱,也没有给儿女照看孩子的义务。无论做父母的多么有钱,他们也不欠儿女一份遗产。父母所欠儿女的是坚定不移的指导和始终如一的约束,他们的主要义务之一是要让孩子们懂得自身的价值、自信和自重。做父母的有责任使儿女对他们身体的变化感到轻松自在…  相似文献   

8.
走进新的世纪,我们不但要探讨怎样当父母的问题,而且也要探讨怎样让孩子当儿女的问题。这是两个真实的故事。孩子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对自己父母不同的态度,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今天应该让孩子怎样当儿女?  相似文献   

9.
"批判"父母     
子打10岁起就喜欢思考,不时对父母作出些批判性的发言。我总是洗耳恭听,虚心纳“谏”,也不时儿子交换意见。我想,孩子对父母的批判,实际是自我批判的一种式。比起批判那些完全由他们自己造成的错误来,通批判父母所完成的自我批判,要深刻得多、有意义得。伟人们常常在自谦的时候说:“我不过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父母仿佛就是我们潜意识中的巨人,除非着他们的肩膀,我们无法突破性地成长起来。我们的子同样如此。时代越是剧烈变迁,父母的老经验、老传统越是不利解决困扰儿女的种种问题,儿女“通过批判父母来完成我批判”的必要和可能就越多,儿女…  相似文献   

10.
近来,一些看完2002年第4、5两期《中华家教》的滇中电业局职工,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直以为父母教子有方,把他们那一套拿来对付自己的孩子,没想到太过时了,差点误了孩子。”“《中华家教》真的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为人父母的共同心愿。关爱自己的孩子本无可厚非,但中国父母却普遍陷入爱的误区:重养不重教;重智不重德;重言不重行;“己所不欲,施予儿女”;要求孩子言听  相似文献   

11.
“独生子女容易走向无情、无能、无责任感。要让孩子自己付出爱,给孩子爱父母、爱他人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爱他们,否则就会导致‘无情’。奉劝父母们要学会享受儿女,而不是伺候儿女,孩子的‘无能’是父母过度保护带来的。‘无责任感’是因为父母老是帮孩子承担责任,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自作自受’。”——教育专家卢勤  相似文献   

12.
人常说“血浓于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从襁褓小儿到培养成棒小伙和俊姑娘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从内心深处怎么能不格外喜欢他们。的确,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这是连动物都有的本能,更何况人乎?儿女与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得年轻的夫妇从当父母之日起就本能地疼爱自己的儿女,精心护卫、哺育,把满腔的爱倾注到儿女身上。儿女们到了青春期,他们的性意识开始萌发,同性伴  相似文献   

13.
孩子是在各阶段的各种“梦想”中成长、前进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永远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帮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02,(2)
出国留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即使一生中没有条件出国,那也将是一个永远珍藏的梦想和期待。而对于一个生活刚刚开始,对未来充满了各种各样想像的少年人来说,憧憬总是绝对地占据着他们的心房,留学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的向往。对于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期待和担心也许总也分不清楚哪个比例更重些。一个孩子出国留学,却牵着众多人的心,尤其是我们称之为“小留学生”的这群孩子,他们大多高中还没毕业,或者刚刚毕业,在心智等各方面都还未成熟,负笈他乡,出洋求学。为了自己还不太明晰却是极其美好的梦想,或者还带着父辈未曾实现的梦想。他们小小年纪,在异国他乡会过得怎么样?学习的怎么样?他们会适应异国文化吗?他们会像父母期待的那样成才立业吗?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对几位“小留学生”进行跟踪报道,几位“小留学生”每月将把他们在异国的感受以及学习、生活状况讲给大家听,让我们与他们的父母亲人一起共同关注几位“小留学生”的成长!这几位“小留学生”都是2001年底左右出国的。有的刚刚出去了一个月,有的才几天。本期他们将要谈谈他们到了国外之后的第一感受。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许多家长都有的感受。然而,许多做子女的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能是歌星、影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而很少是父母。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有颇多抱怨。于是,许多家长都这样感叹:“好心没有好报啊!”  相似文献   

17.
欣慰的微笑     
瞧,照片中的夫妇俩笑得多坦然。他们是5个孩子的父母,我是他们的双胞胎女儿中的姐姐。父母都是勤劳、善良、朴实的庄稼人,生活的磨砺使他们过早地苍老了容颜,不到60岁已是两鬓斑白。他们虽非目不识丁,可也算得上是当代“文盲”。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却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来在社会中就无立足之地。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全力供儿女读书。记得我上中学时,父母为了凑足我们兄妹的学费,竟去砖瓦厂打坯、搬砖,手上磨出了老茧,脚上磨出了血泡……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我们都没有辜负父母对我们的希望:大哥攻…  相似文献   

18.
适用年级三年级第一学期。设计理念家是我们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如果孩子是这个港湾的一叶扁舟,父母就是风雨无阻的舵手。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正因为这样,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爱的奉献是天经地义的。在家中,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不懂得尊敬和关爱父母。希望这次活动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更好地体谅父母,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活动目标1.认识目标:通过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2.情感目标:感受家庭的幸福,感受父母的爱。培养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培养家庭责任感。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让…  相似文献   

19.
《山东教育》2008,(7):126-126
孩子做事拖拉是令父母头疼的事,有时父母怎么催促都不管用。难道是孩子故意想让父母生气吗,当然不是。孩子对时间的感觉跟大人不同,他们某种程度上生活在“没有时间”的状态下。当父母催促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8点钟你必须到幼儿园!”这话让孩子听起来很抽象,他们对此根本不理解。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如何实在令父母迷惘而烦忧。有时,父母绞尽脑汁,依旧摸不透孩子的心理。为此,编者采用无记名方式,对三千名儿童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父母的情感体验和要求,从而窥得了一些亲子情感的奥秘。下面,我们将原始资料整理后,以“儿女内心的话”的方式加以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