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不仅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在于技术创新的广泛扩散.在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系统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论证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并从复杂性的前提、诱因、动力、根源和宏观表现等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机理,阐明了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问题的学术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的涌现性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芳  王琦 《现代情报》2006,26(11):178-180
产业集群因其具有技术创新、开放、企业的相互竞争与合作等表现,被逐渐认作是一种复杂的适应系统。由于其自组织的本质特征.使产业集群具有了涌现性功能。本文以产业集群的复杂性为前提.对建立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以及基于涌现性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型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模式与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运用政策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当前分散的共性技术创新政策文本进行了系统化梳理,通过构建共性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框架,揭示了我国共性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共性技术创新政策偏向于对环境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的应用,而对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存在不足与缺失;创新政策虽对三大产业均有涉及,尤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较高重视,但政策的产业导向并不突出;与国外相关政策相比,我国共性技术政策支持的重心下移,侧重于对应用性共性技术层面的引导支持。  相似文献   

4.
区域技术创新集群的非线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提出技术创新集群线性及非线性行为存在的复杂性,阐明区域技术创新集群技术选择的产业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对我国优化新常态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以及加强自生能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为弥补在探究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上主体分散单一且契合度不高等学术方面的不足,创新性地将Nash博弈理论与Elinor Ostrom的IAD延伸决策模型相结合,在建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决策模型的基础上,以官产学研为主体提出假设,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官产学研中任何主体进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行动决策与企业的最终计划显著相关;产业集群与企业是否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意愿之间呈负相关;企业技术R&D感知程度和其是否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呈正相关;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状况及对最终结果的预测度与企业是否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对我国优化新常态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以及加强自生能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为弥补在探究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上主体分散单一且契合度不高等学术方面的不足,创新性地将Nash博弈理论与Elinor Ostrom的IAD延伸决策模型相结合,在建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决策模型的基础上,以官产学研为主体提出假设,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官产学研中任何主体进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行动决策与企业的最终计划显著相关;产业集群与企业是否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意愿之间呈负相关;企业技术RD感知程度和其是否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呈正相关;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状况及对最终结果的预测度与企业是否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本文围绕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思路,在分析产业共性技术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指出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模式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提出了政府主导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先总结了共性技术的特征,然后分析并归纳出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的供给机理的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集群的发展。广东的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还有广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优惠的投资政策和政府主导下的广东技术创新平台的形成和发展。最后提出对广东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合产业技术能力结构理论,通过对半导体和纳米科技两个行业案例科学、技术和产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试图发掘基于技术与基于科学的产业转化关系逻辑机理。研究发现,产业共性技术在产业属性转化过程中存在门槛中介效应;政府机构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创新推动者”角色,政府机构的作用强度和作用趋势引起了产业属性转化的不同方向。如政府机构重视并大力投入基础性共性技术创新,则引起行业向基于科学的产业转化;若政府机构重视并致力于引导应用性共性技术研发,则引起行业向基于技术的产业发展。该研究发现对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的286家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供应商与客户参与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以及技术复杂性在供应商与客户参与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供应商参与技术创新和客户参与技术创新对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复杂性对供应商参与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间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对客户参与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三网融合是一次重要的产业变革,也是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一次整合创新。本文以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为依托,分析了我国三网融合的动力机制及其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和地方性,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为什么要进行三网融合、我国三网融合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这三个问题,为有效推进我国三网融合创新的实践活动提出了理论依据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赵骅  李江  魏宏竹 《科研管理》2015,36(6):53-59
考察产业集群企业贡献水平对共性技术合作创新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建立集群企业的双寡头模型,分析集群企业贡献水平在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时的不同,得到帕累托最优下的贡献水平要优于纳什均衡下的贡献水平的命题。围绕命题,考虑产业集群的因素,提炼出有利于集群企业在共性技术合作创新中实现帕累托最优贡献水平的合作创新模式,并从契约公平的角度设计出组织运行机制。最后,以成功实例印证了该模式的可行。  相似文献   

13.
群落生态学视角下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特定产业领域中承担技术研发、应用和扩散职能的各种技术设施及创新单元,包括产业基础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专用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支撑服务平台等4种主要类型。以群落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探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群落结构及演化机理,针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群落演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具有产业特征的合作研发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仍处于政府主导发展的初级阶段,联盟的构建涉及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的合作与竞争的复杂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顶层设计与市场机制调节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张衍芳  凌海英 《科研管理》2019,40(8):215-223
文章试图破解中小企业在共性技术供给中内部无力研发、外界无路扩散的“盲点”困境,基于中泰国别比较视角,通过对一项共性技术应用案例进行纵向剖析,分析泰国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供给机制作用点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泰国共性技术供给机制经历了从技术下沉型向需求上浮型演变的过程,同时赋予共性技术更多的公共品属性;从中得出可借鉴的经验:要破解中小企业在共性技术供给中的“盲点”位置,必须做到技术“沉得下、沉得稳、沉得准、沉得好”。  相似文献   

16.
浙江中小企业转型的关键是要改变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转变,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区域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环境下浙江中小企业转型的战略选择,而产业共性技术和区域品牌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扮演该战略的制定者和战略实施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7.
于斌斌  陆立军 《科研管理》2012,33(5):132-138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不仅是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的技术基础,而且对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基于共性技术的内涵与特征,政府为载体、产学研为平台、企业间战略合作是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的三种模式。通过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已经形成以政府研发为主,辅之产学研联合研发和企业间合作研发的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从政府作用的动因、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政府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途径等3个方面,对近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和评述,并提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从系统科学视角看,技术创新正呈现出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是系统要素多样性与差异性明显增加;二是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非线性化,以至产生复杂性、动态性、突现性等复杂系统的特征。本文以复杂科学理论分析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并以“广西玉林制药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