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诚坤 《武当》2013,(8):46-46
纯阳一门,属道教全真龙门一脉,尊道教北五祖吕洞宾为祖师,故称为"纯阳拳"。纯阳拳在道教门内已秘传千年。"抱守武当一黄庭,炼养纯阳三分技",即是纯阳拳内涵的真实写照。我师汪兆辉先生,自幼好武,广泛涉猎武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有缘拜在全真龙门派二十二代宗师刘理航先生门下,学习道家八部纯阳,得到刘理航道长历时十几年的单传秘授,尽得武学真谛,系统地掌握了道家八部纯阳之内涵,研习纯阳拳学收益颇丰。至此,在道教门内秘传千年的八部纯阳炼养之功,始传于民间。武当纯阳拳在道教内原称"八部纯阳",吕祖谓之"纯阳走步"。随着历史的变迁,此拳系传入民间后  相似文献   

2.
武当武学宗师刘理航,原名定国,现年95岁,出生于武汉市武昌区林湖文昌阁下。刘师心性聪颖,少年即有心向道。其家居与武汉市武当宫相近,卫素闻王至道道长之奇功妙技,15岁就拜在王至道道长门下,赐名堃一,号理航,专修吕祖纯阳子所传养生修道秘法、内功拳术、技击、剑道、医药、  相似文献   

3.
蒋剑 《武当》2014,(3):28-30
2013年9月,金秋的武汉迎来了第二届武当演武大会的召开。13日上午,我前去九龙酒店采访。房门打开,迎面而来的是位身着道装、面带微笑的慈祥老道长。他叫杨占清,字信清,号园一,武当七星铁弹子清真道人,武当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五代玄裔弟子。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铭     
王志远 《武当》2007,(8):19-20
中华内家之拳,祖尊三丰之宗,理根太极阴阳,柔弱道德之下,专气致柔,保存武当一脉;脉传流沙,宗风仁真嫡传;文武合德,天然乃武乃文。何为乃文?隐微于理,知觉本源。何为乃武?论武于心,运动根由。太极武道,名虽曰武,其实贵和,止戈为武,和在其中;太  相似文献   

5.
武当混元功     
云烟散人 《武当》2001,(6):9-11
武当混元功又称“武当混元弥天大法”,“武当弥天大法混元神功”。因它在初级阶段以双手抱球而进行锻炼,故又称之为“太乙混元球”,简称“混元球”。“混元神功”传自武当太乙铁松别派,为武当宗传脉系——武当真宗丹派(脉)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武当太乙神功打手歌》记载的那样:  相似文献   

6.
《武当》2011,(2):2
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吴忍堂及弟子关宝君。吴忍堂先生,1949年11月生于西安。自幼随父学习道家内功及中医之术。1961年拜父亲挚友——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郑悟清先生门下学艺,深得恩师喜爱和器重,精心严教,悉得太极真谛,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正宗传人。吴忍堂先生现为西安市武协常委,武当赵堡太极拳悟清拳法研究会会长、总教练,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并担任多个社会团体、武警部队的武术顾问和教练。入编《中华太极人物志》、《中华传统武术精英》、《中华传统武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1,(3):153-153
乃赓,原名王富强,道号理庚.生于1961年,陕西榆林人。中国西部万马堂金马庐主人,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悲鸿先生再传弟子.“中国当代第一马”雷晓宁大师的入室高徒.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特邀画家.香港艺术家协会研究员,一级画家.为当代著名实力派画家。于道家有缘.拜武当山一代宗师游玄德道长门下为武当派第十五代弟子,游大师为之题“书画合道”。  相似文献   

8.
谭大江 《武当》2003,(3):13-15
民间是否还有秘传的太极拳门派 1998年,笔者编著出版过《武当内家派述秘》一书(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时在编著该书时,曾有两个疑团未得解开。一是在撰写该书第九章“元明时期武当内家拳的传播情况”时,关于张三丰在道门的传授情况,从历史文献看,所传弟子甚多。而许多弟子如邱元清、卢秋云、周  相似文献   

9.
林俊岸 《武当》2014,(11):15-16
汉唐之际,贤侠剑道之宗风,漫传于世,泛波于俗,以武演道、以武隐真之修真炼气之术流入人间,演化为先天拳等太极拳之修为。武当玄真神剑门李慎强说:“正阳祖师(钟离权)参天地之造化,合兵家之奇,将先天导引修真术六势,演为二十四势,称先天拳。”(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唐时,李道子传有先天拳一脉;宋时,陈抟老祖将先天拳演变为无极拳;明时,张三丰祖师纳拳于丹道,创太极丹道。因先天拳原属宗传,习者不多,世间少知。  相似文献   

10.
龙立海 《武当》2005,(9):22-22
吾自幼习武,先后拜在武当内家拳功(金元功)二十二代传人赵震宇恩师门下,中国董海川尹派宫氏八卦门第四代传人王东升恩师门下,心意六合拳张景根(小名老格儿)之六世孔张守斌阿訇门下,并有幸向河南邓州心意六合拳八世传人马雷石老师讨教,亦师亦友,获益非浅。曾有传闻心意六合拳大师张聚学艺成后,传其子小字老格儿,年十五即大成。惜仅弱冠,不幸夭折。作  相似文献   

11.
郭树璞 《武当》2004,(7):12-15
武当追风掌始创于道家.在道门为秘传之术。此拳由道光年间太乙铁扳道人郭济元向外传之。后经云游金氏道长在白云观传于屈克章老师,当时屈老在白云观出家为火君道人.得金氏道长三宝(即道家拳术三趟,武当剑术二趟,拂尘一趟)。此三宝在道门历代宗师的秘传之下,  相似文献   

12.
武当拂尘与武当绝命剑的技击对练,是道家内传技击上乘套路。它与武当内家拳独特的功理功法,一枝独秀,至今仍是道门众弟子以及武林界所渴望得到的上乘技击之术。武当拂尘与武当绝命剑在对练时,充分体现了唯有道家才拥有拂尘这一独特防身宝器。它在  相似文献   

13.
张永清 《武当》2007,(2):I0001-I0001
车星辰先生祖居甘肃兰州榆中县人。先生自幼嗜武,从八岁起即自习武术基本功,14岁起正式投拜魏世荣、邓玉清等数位民间拳师习少林一脉之八门拳棍。及长又随峨嵋剑派功夫之甘肃传人李洪生、张庆勇等人习峨嵋内功、内功拳剑、点穴按跷等艺。后随山东螳螂拳与洪传陈式太极拳传人方磊、兰州“神拳”刘仁(刘靖国)之弟子柴蒋彦、天津武当武术名家马杰(“北方大挟”韩慕侠关门弟子)、北京九富八卦拳传人杨树藩、金城西北疯蠢棍第五代传人王延龄、沧州劈挂通臂传人郭瑞祥等十余位老师习艺。  相似文献   

14.
《武当》2014,(2):J0004-J0004
武当山道教太和武术院 为一所独具道教特色的武院,传授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数十种武当传统内家拳法及道教上乘修炼秘法,集养生、技击于一体。师资雄厚,由武当派第十四代衣钵传人、华山派第二十代上座弟子、毕业于首届中国道教学院的史飞道长亲自传授,海外弟子云集。该武院常年向海内外招生,并收武当俗家弟子(同时也培养出家住庙道人)。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08,(1):I0004-I0004
武当山道教太和武术院为一所独具道教特色的武院,传授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数十种武当传统内家拳法及道教上乘修炼秘法,集养生、技击于一体,师资雄厚,由武当派第十四代衣钵传人、华山派第二十代上座弟子、中国道教学院首届学员史飞道长亲自传授,海外弟子云集,该武院常年向海内外招生,并收武当俗家弟子。  相似文献   

16.
张华 《武当》2010,(2):7-10
武当三丰太极拳是武当祖师张三丰所创,由武当高道徐本善的嫡传弟子贾开先传授武当龙门派第二十五代弟子王兴清。此拳功架紧凑,轻灵舒展;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如山岳江河,动静自如。以调息、行气为主,拳走气随,意行拳先,有舒活筋骨、健身强体之功效。同时,拳中穿插有拥捋捌等动作,配以身体平衡和重心偏移等身法,将太极拳的内劲功力发挥到极致,以四两拨千斤,是非常实用的攻防技法。  相似文献   

17.
张恩彤桩功     
张恩彤先生自幼喜武,后随王芗斋先生专攻大成拳,惟一惟精,艺业惊人,是王芗斋先生门下功力最深厚、劲力最纯正的弟子。他一生业绩颇多,战绩辉煌,可是因为他弟子较少,且成名弟子另有术业,不事宣传,故世人多闻张先生大名而少知其事,在目前少之又少的记载中又有不少讹传。笔者自幼好道,崇侠尚文,为探索武道  相似文献   

18.
李康 《武当》2005,(8):18-19
张恩彤先生自幼喜武,后随王芗斋先生专攻大成拳,惟一惟精,艺业惊人,是王芗斋先生门下功力最深厚、劲力最纯正的弟子。他一生业绩颇多,战绩辉煌,可是因为他弟子较少,且成名弟子另有术业,不事宣传,故世人多闻张先生大名而少知其事,在目前少之又少的记载中又有不少讹传。笔者自幼好道,崇侠尚文,为探索武道合一之旨而随明师习内功拳。亦随王选杰、李荣玉(常志朗先生衣钵弟子)二师习大成拳,曾多次闻二师讲述张恩彤事迹,仅就所闻志之,以飨同道,并借以纪念这位德高艺深的武林英杰。  相似文献   

19.
《武当》2000,(4):66-67
李派太极拳是较赵堡、陈、杨等太极拳晚生的一个拳种。但它仰宗祖师张三丰,根脉连武当,所以文化源流久长而古老。李派太极拳直源北派之一的杨露禅先师和南派甘淡然(甘凤池先师后代)先师,乃南北合流融汇而成,时称“武清派太极拳”。而门中代代相传李派太极拳更属张三丰祖师弟子金蟾子(俗名李道宗)一脉,故称“武当悟休金蟾派太极功”。今著名“钓蟾功”仍在本派流传。据传,李瑞东老先生功至高能而达神奇且独领风骚,有赖此功。  相似文献   

20.
张春青  罗长义 《武当》2011,(12):32-34
中华武术繁花似锦,内家拳法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导引吐纳术的演练,以活动筋骨强健体魄。唐朝时有许宣平、李道子传练37式先天拳;元明之际武当道士张三峰创编了太极推功13式,又称武当内家拳,拳勇之技始有"武当"、"少林"、"内家"、"外家"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