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碧昱  于广杰 《今日科苑》2010,(16):200-200
高校学生工作的高效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积极性,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在学生自主管理的两个层面中,学生干部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抓学生干部培养这个龙头,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民主监督,有效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变革必定给学习和教学方式带来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对于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学生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就十分重要,这也是新课标课程的重要思想。学校可以首先对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进行调查,然后共同探讨影响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并研究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自主学习以及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的不再只有知识本身,教育的重要使命已经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成为自主学习者。自我体验式教学也应运而生。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自主的发展,这是当今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我校教育理念"让每一个生命茁壮成长",以及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让每一个景田少年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我们进行了"小学生英语社团自主管理行动研究"的尝试,本文主要介绍了英语社团自主构建的背景,社团自主构建的目标综述和自主构建的实施策略和历程。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班级自主管理提倡关注“人”的价值,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与权力,改正一切不公正、不合法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通过建立班级的自主管理,让学生在阳光的班级环境中成长。本文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特点的分析,认为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是当下班级管理发展的趋势,并对如何实施班级的自主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梅  李敏 《科教文汇》2012,(17):196-196,200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确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唤起他们自主管理的意识。本文阐述了自主管理的相关概念,探讨了学生自主管理理论,设计了团队活动中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最后总结了自主管理的意义,使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倩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135-135,309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而班集体是集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为一体的完整体系,能否将先进的优秀的教育管理理念付诸于班级管理之中,并产生良好效应,不仅反映了班主任教师的观念、管理水平,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性格培养、能力养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班级自主管理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了传统班级管理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班级自主管理与评价的有效实施策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生自主管理就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的自我管理,使学生自理、自主、自治的能力得以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普及,其中要求学生完成自主管理,学会自我教育,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班级的管理者。本文就结合目前教育现状,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专业教育模式,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必须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特长的培养,重视学生自主成长氛围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李秀斌 《大众科技》2011,(7):206-207
体育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把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定位并且运用"复合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会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终身学习具体到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未来的体育锻炼大好基础,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级自主管理是学生管理的基础,它对于学生发展、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现代管理科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从目前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入手,指出了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特别是90年后这代学生,还有外地生班级问题尤为突出,家离学校较远,出了问题还很难处理,本文就外地生和90后这代学生阐述青年教师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刘颖  刘丽娜 《科教文汇》2012,(21):20-22
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呈现出多方面的问题,在能力培养上,只注重智育,轻视德育;社会公德素养欠缺,道德观念上,价值观念趋向功利化,贪图享乐及个人主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没有遵循教育的内外部规律,德育过程管教分离且德育与生活脱节;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提出以新的书院制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书院制更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特点,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庄涛 《科教文汇》2020,(7):143-144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仍存在照本宣科、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与提升数学能力,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建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教学策略: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注重德育,以课育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  相似文献   

13.
叶子犀 《科教文汇》2014,(16):198-198,200
教学管理是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几方面管理的有机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笔者认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始终把“人文关怀”视为基本坐标和基本理念。本文将以人文关怀的含义和高校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为切入点,从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方面着眼,阐明人文关怀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实现可能。  相似文献   

14.
完善研究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德育管理是实现德育目标、维持研究生德育教育顺利运转的保证。因此,研究生德育管理工作要从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基本的德育管理制度、强化导师的育人作用、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构建研究生德育网络、建设高素质的研究生德育管理队伍。  相似文献   

15.
姜昕  马力 《科教文汇》2014,(18):33-34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是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发展领域中的重要观念,是一个重视学生体验和学习过程的理念。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能够推动学生学习性投入的深入。因此,在学生学习性投入理念引领下,高校应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温朝明 《科教文汇》2011,(29):199-200
在新形式下,讨论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的关系,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反思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求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识,增强把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合起来的自觉性。本文强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协同运作成为必然;"以人为本",发展潜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好地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江俊  江善跃 《科教文汇》2012,(18):21-22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是遵循德育客观规律与培养"四有"新人的必然要求。目前大学与中学德育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课程设置与评价制度等方面都缺乏有效的衔接。因此,健全现行的德育管理体制、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与完善德育评价机制是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iscusses mechanisms and principles for assignment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to intelligent robots, with special focus on military robots. We introduce the concept autonomous power as a new concept, and use it to identify the type of robots that call for moral considerations. It is furthermore argued that autonomous power, and in particular the ability to learn, is decisive for assignment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to robots. A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will lead to robots with increasing autonomous power, we should be prepared for a future when people blame robots for their ac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already today,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human behavior in this respect. The results may be used when designing future military robots, to control unwanted tendencies to assign responsibility to the robots. Independ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issue, the moral quality of robots’ behavior should be seen as one of many performance measures by which we evaluate robots. How to design ethics based control systems should be carefully investigated already now. From a consequentialist view, it would indeed be highly immoral to develop robots capable of performing acts involving life and death, without including some kind of moral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rgues against the moral Turing test (MTT) a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moral performance of autonomous systems. Though the term has been carefully introduced, considered, and cautioned about in previous discussions (Allen et al. in J Exp Theor Artif Intell 12(3):251–261, 2000; Allen and Wallach 2009), it has lingered on as a touchstone for developing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moral reasoning (Gerdes and Øhrstrøm in J Inf Commun Ethics Soc 13(2):98–109, 2015). While these efforts have not led to the detailed development of an MTT, they nonetheless retain the idea to discuss what kinds of action and reasoning should be demanded of autonomous systems. We explore the flawed basis of an MTT in imitation, even one based on scenarios of morally accountable actions. MTT-based evaluations are vulnerable to deception, inadequate reasoning, and inferior moral performance vis a vis a system’s capabilities. We propose verification—which demands the design of transparent, accountable processes of reasoning that reliably prefigure the performance of autonomous systems—serves as a superior framework for both designer and system alike. As autonomous social robots in particular take on an increasing range of critical roles within society, we conclude that verification offers an essential, albeit challenging, moral measure of their design and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20.
网络德育是德育发展的新形态。要实现网络德育实践的真正有效,必须形成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它是网络德育有效的基础和保证。对于网络的正确认识是网络德育观形成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