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而言,盗版书比正版书便宜,可我最近发现,我的书的盗版,售价居然比正版还高。"这是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在《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发布会上的一番话。马未都介绍说,他看到的自己作品的盗版有十余种,其中有用纸完全模  相似文献   

2.
关于紫檀     
《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共4本,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收藏文化的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作者精心选配的100余幅相关图片,也为本书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3.
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一名新闻人,除了要掌握写新闻的基本功外,其阅历、对世事的判断力都影响到是否能抓出好新闻。古人也曾说“世有伯乐,然后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盗版书比正版书便宜,可我最近发现,我的书的盗版,售价居然比正版还高。”这是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在《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发布会上的一番话。马未都介绍说,他看到的自己作品的盗版有十余种,其中有用纸完全模仿正版的,有把该系列各册合在一起的所谓的“珍藏版”,最令人吃惊的是,在某地新华书店发现的《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盗版售价39元,比正版还贵10元。  相似文献   

5.
知足常乐     
古话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了这个年龄,大概生活的酸甜苫辣,命运的升降沉浮,事业的成败荣辱看得多了,也看得透了,也就看得淡了。但不是看破红尘,是世事洞明。几年前,去外地调研,出了一次车祸,在病床上躺了近四个月。看望我的  相似文献   

6.
张葵华 《传媒》2016,(12):61-6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艺术品、古董、各类奇珍的收藏行列,甚至有一部分人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收藏热”的兴起,使民众产生了接触收藏行业的需求,相关收藏类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让普通人更多地了解到收藏品的观赏价值和增值趋势,对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壮大古玩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正是其中翘楚,它通过文化名人马未都来传播收藏文化,以其别出心裁的名称、紧张刺激的环节及精彩独到的解说,从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收藏马未都》以活泼的形式,在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将收藏者必备的知识融入其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为同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2009年12月8日的王世襄先生追思会上,文物收藏专家马未都对本刊记者说:“清晨的北京有两个地方总是人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人们在等着看升国旗:另一个就是潘家园藏品交易市场了。”近几年,收藏行业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持续升温。有人是爱好,有人是看中收藏背后的经济利益,有人则是用来洗钱。  相似文献   

8.
<正>需点一只香炉,才肯娓娓道来的人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民国倾城才女张爱玲做的出来。一位灵魂有香气的女人,也许正是因为她的洞明世事,所以故作冷漠而终究也无法掩饰高出不胜寒的内心孤寂。簪缨世族,凄凉经历。作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从小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老洋房里,拥有贵族血统的张爱玲掩饰不住内心的孤傲,她曾有这样一段清冷的描述:"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张爱玲的父亲曾经  相似文献   

9.
龚雪辉 《传媒》2016,(2):28-29
20年前,笔者作为一名新闻学子走进大学校门,宿舍楼前的一副对联至今铭记在心——世事洞明不脱一身书卷气,人情练达更兼满腔正义心.从此,便对于何为新闻人、何为新闻职业,有了最朴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何培嵩 《出版广角》2014,(13):90-91
正书里书外几十载世事洞明,人前人后一辈子良心天理。捧读文杰老师33万字的《书里书外》,倍感亲切。有许多话要说。先来说说"书外"——这是我看《书里书外》的"书外"。我要将时光推回到1979年的夏天。那时我三十出头,在南宁地区文化局创作办写剧本,师从著名作家宋郡老师。我们十多个刚从中越边境县宁明、龙州对越自卫还击战第一线采访归来的文学青年,集中在南地二招,在宋郡麾下,埋头创作反映"自卫还击战"的舞台剧  相似文献   

11.
近日,著名学者、光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来到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参观。马未都先生对馆藏军事档案类的兵册表达了由衷的赞叹,认为做工如此精致的兵册是不多见的。在参观结束后,马未都先生为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题词"档案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12.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练达者,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也。换言之,也就是熟悉社会生活、熟悉人情世故。曹公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得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  相似文献   

13.
明天启年间所编《白鹿洞志》关于白鹿洞书院主洞"聘而未至"者并不完整,除广东陈献章外,实际上江西信州儒士娄谅及其高足夏尚朴亦是明代白鹿洞书院主洞聘而未至者。陈白沙、娄谅及夏尚朴不领书院教席与他们的学术旨趣有关。  相似文献   

14.
漆器     
《醉文明》是马未都先生最新出炉的收藏知识文化读本,分为瓷器篇、家具篇、玉器和漆器篇、杂项篇四个大类,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近50种风格各异、极具收藏价值的宝物,生动地讲述了这些经历上百年历史的宝物背后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5.
除了洋洋大观的严氏日记和一些唱和酬酢的诗词之外,严修绝少有著作行世。他中年时发过这样的感慨:“好争者必不直,好盟者必不信,好怒者必不威,好察者必不智,好服药者必不寿,好著书者必不通。”洞明世事使他“轻著述而重躬行”,择取“毕竟须回实处去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马未都说他很幸运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且赶上了好时候:在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文物都不值钱。一个碗3块钱,他写一篇小说能挣好几十块钱,够买好多碗了。搁在现在,就是写一本书也未必能买回一只碗。“我的年龄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岁‘文革’结束,1980年我25岁。25岁到35岁是我狂收暴敛的10年。这10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这些藏家,让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岁的人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贵了。”在物求人的年代,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经不怎么收藏了。  相似文献   

17.
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兼谈三篇获奖作品孙巍人们平常说某某看问题很深,世事洞明;某某看问题肤浅,比较幼稚。就我们捕捉新闻而言,似乎也有这种情况。毛泽东就要求新闻记者“多谋善断”,“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他明确提出办报“要反对多端寡...  相似文献   

18.
人们平常说某某看问题很深,世事洞明;某某看问题肤浅,比较幼稚。就我们捕捉新闻而言,似乎也有这种情况。毛泽东就要求新闻记者“多谋善断”,“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他明确提出办报“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谆谆告诫新闻工作者“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很有咂摸头。  相似文献   

19.
赵淑清 《记者摇篮》2004,(10):63-63
在很多通讯员眼里.职业记者占有更多的新闻素材.可以写大题材、大人物。殊不知更多的新闻融于看似平常的生活之中。融于不引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里,融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善于捕捉、挖掘,是否善于分析筛选。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同理。处处留心有新闻。新时期党对新闻宣传提出“三贴近”的要求.就是要新闻工作者走  相似文献   

20.
文革杂忆我们这一代人,经的事不少。1937年,我是在芦沟桥枪炮声中降生的;记得四五岁时,我在田里挖荠菜,看见日本人的飞机像老鹰一样经常从头顶飞过,原是轰炸西安的。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六十年风雨沧桑,经历了不少世事。《红楼梦》中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我是64年大学毕业,65年在长安县参加劳动和社教一年,1966年开春回到陕西日报,在人民大厦参加了日本七个代表团访问西安的报道后,被分配到编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