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述徐国利抗战时期,我国高校为躲避战火,或免陷敌手,以保存力量,支持民族持久抗战,向内地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迁移。高校内迁是中国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为推动内地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迄今我们对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的文化内迁是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敌侵略、取得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被动选择。从总体上看,文化内迁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全民族持久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对迁驻地而言,内迁文化促进了三峡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建设,推动了三峡地区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催生了三峡地区精神文明的整体“跃进”等。  相似文献   

3.
战时须作平时看——国家动荡中的教育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总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抗战时期实行了内迁高校、设立国立中学以及贷金制度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保存了中国教育的命脉未因战事的发生而中断,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战的顺利进行,并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期间,江苏大片土地沦陷,各高等学校,或内迁,或停办,遭到很大摧残和破坏。抗战胜利后至1946年间,各内迁高校纷纷返苏,停办学校亦多恢复。据现能查得资料统计,当时江苏地区共有国立、省立和私立高校十九所。这也就是江苏全境解放时,党和人民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收的高等学校的基础。现将此十九所高校在抗战胜利后,迁返、复校的情况简介如下: 一、国立高校七所: 1.国立中央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西迁入川,除医学院及农学院之畜牧兽医迁成都外,其余各院均迁至重庆沙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浙江大学内迁广西宜山,在此办学一年有余。其选择内迁广西宜山,且得以很快复课,实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包括抗战形势的影响、广西当局的大力支持、国立浙江大学自身的努力,广西人民的贡献、宜山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吸引等。《国立浙江大学宜山学舍记》则详细记载了浙大内迁广西宜山的概况,是论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真实、可靠的资料。以碑文为基点,由上述几方面因素着手,考察浙大内迁广西宜山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抗战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彻底摧毁中国,对我国高校进行了有计划、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和破坏。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的108所高校,有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入停顿。为了从这场浩劫中抢救和保存我国文化教育的命脉,东部地区的高校进行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迁移:106所高校进行了300余次搬迁,迁校3次以上的有19所,8所高校迁校达4次。战火硝烟炼就了师生英雄,在残酷的敌后战场,高校坚持办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阎秋凤 《中国成人教育》2007,31(13):108-109
抗战八年间,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广大内迁高校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学术研究空前繁荣,基础教育和民众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各高校仓促内迁,虽然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西北联大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外出实习、社会实践、社会教育、抗战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西北联大时期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培养途径的历史考察,深入探究抗战时期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历程,对当今高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大批学校内迁。汉中作为抗战大后方,接收了一批来自平津、华北等地的大中专院校,使这批学校得以休养生息。汉中为保存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汉中本地教育的发展。学习研究这一时期的汉中教育,对实现今天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内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迁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时代和区域色彩的抗战文化。作者第一次就当时全国抗日救亡形势、国共合作形成的大气候、西南地区存在的小环境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得出内迁文化形成和发展是一系列历史因素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