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玄应音义》注释语言的研究,略述《玄应音义》传承了前人文化典籍、词语,开拓、开展佛经的训释,出现了一大批新词语,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词语训释经验及其丰富的学术视野,揭示出该训诂专书的训释语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新发展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念孙《广雅疏证》有关叠音词释义的术语种类繁多,运用灵活,今天我们研究叠音词的形音义,必须参考这些术语,读懂其训释。本文在考释《广雅疏证》卷六叠音词形音义的基础上,对王疏所用术语进行归类分析,并探讨其得失,以期探讨如何建立新训诂学科学规范的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清人《内经·素问》校释著作中训诂材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其训诂方法的分类,认为其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字词形音义内在规律应用型训诂方法;文献语言相关学科规律应用型训诂方法;认知的一般逻辑规律直接应用型训诂方法。并指出:多种训诂方法综合使用,是清代校释著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历代各种笔记、札记体著作考释词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字形体、音韵、训诂及现代方言角度讨论了"(匚丙)"字的音义,并试图对"(匚丙)"字与"陋"字之间的音义纠葛以及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次梳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文从文字形体、音韵、训诂及现代方言角度讨论了“(匚丙)”字的音义,并试图对“(匚丙)”字与“陋”字之间的音义纠葛以及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次梳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杨树达继承乾嘉学派"声近义通"之旨,又接受西方语源学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音义关系理论,即造字时有通借、用字时有通假、形声字声符含义等。基于以上音义关系的理论,杨树达进行了大量的训诂实践。但其训诂实践也存在臆说个别形声字的声符含义、拘泥于"右文说"等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乔辉 《语文知识》2011,(4):49-50
唐释慧苑所作《慧苑音义》二卷久在释藏,少有人问津。作为一部夹杂在《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之词的小部头音义之作,它在撰作过程中征引了不少有价值的外典,清代学者视此书为校勘、辑佚、辨伪的渊薮。慧苑此书含有大量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较有价值的内容,其撰作体式亦为后世音义书所因循,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体例上,该书都起着样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部汉语训诂学史,也包含一部汉语词源探求的历史。联系训诂学史,结合汉语词源研究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汉语词源学史可分为五个时期:(一)释名学时期;(二)右文说时期;(三)乾嘉音义学时期;(四)文始学时期;(五)词典学时期。历史悠久、材料丰富、方法实用、成果丰硕是以往词源研究的总体特点,但存在着用文字的方法研究词源、字源当作词源、一词多源、拘泥于传统训诂等方面的误区。未来的词源研究应实现两个转向:系源转向推源,描写转向解释。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字子长,有关他的名、字的音义问题,历史上少人讨论,是司马迁研究史的一个盲点.利用古人名、字意义相关的原则及运用训诂资料,确定“长”字的读音为第三声,意即“滋长、生长”,与“迁”同属“变化”义项范畴,并由此探讨司马迁命名的历史含义和司马迁史学思想与这个名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有声语言一出现,就是音义结合体.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然而古人对这个音义同源的道理长期缺乏认识,往往在文字和概念之间划等号,以为概念是由意符决定的.到了汉代,人们才开始以声音为线索推求语源,但未建立起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直到清代,随着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对词的音义关系的认识方有了质的突破.戴震首倡“因声求义”理论及“音义互求”的原则,段玉裁、阮元、陈澧、郝懿行等为之继响,而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则是其中之佼佼者.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怀祖氏能以三者(形、音、义)互相求,以六者(古形、今形、古音、今音、古义、今义)互相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王力先生将乾嘉时代的训诂称之为“训诂学上的革命”,“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以下所引均同).应当说,在推动语言学研究走向崭新历史阶段的重要转折中,王氏父子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以下简称《疏证》《杂志》《述闻》《释词》,或总称为高邮王氏四种),是王氏父子校读经史书,探索古语词形音义关系的研究成果的记录.“以声音通训诂之本原”,是王氏撰著四书的意旨所在.“因声求义”“音义互求”贯  相似文献   

11.
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异形词是读音相同,意义和用法也相同,但形体不同的一组词。从目前规范化的角度看它的范畴应限制在现代汉语词汇内。异形词的整理原则是:从俗,从简和表意表音明确。其中从俗是基础,其次是表意表音明确,词形简单应是参考项。对异形词的整理方法有二:合并法和分化法。在整理过程中应考虑到系列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训诂学和汉语史都是以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语言材料作为依据的。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纂集类训诂专书和考证材料是研究汉语史的极其重要的材料。训诂材料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价值最大, 在汉语语音史和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价值也不可估量。我们应该将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训诂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造字时有通借是杨树达研究《说文》的重要内容。在《造字时有通借证》一文中,杨树达根据许慎的说解、重文和形音义关系,对造字时有通借的现象分两大类四种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共论述了见于《说文》的68字的通借情况。杨树达这一观点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说文》研究的内容,对人们认识汉字的结构规律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章黄学派取得了超迈前代的历史性成就,它于《说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系统地进行了《说文》的语源研究和字族系联,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继承发展了乾嘉学派的“以古音求古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简单界定了外来词与外来词词素的概念和形成。主要从语音形式、意义内容、造词和构词方法以及在言语中的使用情况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两岸三地外来词的异同,并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埤雅》是宋代名的训诂学作,它详尽地探索了声训方法中最高深莫测的“声旁训义”的释义方法,建立了科学的“有声即有义”的声训体系。为宋代人的小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如字”是古代注释中常用的一个重要术语。我认为,“如字”就是“按字面音念”的意思,是相对于“破读音”的一个术语。字面音指的是一个汉字所记录词的常用的基本义的读音。古人说某个句子中的某个字如字,就是告诉读者,这个字在这个句子中,要按它通常的字面音去念,要按它的常用的基本义去理解  相似文献   

19.
“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权威著作,对后世词义训释有着深远的影响。语义场是义位形成的系统,对《尔雅·释天》语义场分析之后,进一步与《尔雅》传统训诂学中语义的分类进行比较,揭示《尔雅》词义分类的特点及其时代局限,阐释秦汉时代人们认识事物、划分事物类型的思维、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往往将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等同起来,或者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式,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法,也有的学者甚至把声训与因声求义等同起来。其实,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在训诂实践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声训是训诂方式,因声求义则是训诂方法,不宜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亦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