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玉方 《文教资料》2007,(36):210-211
当前高校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正面临着令人担忧的现状:学习意识不强,学习的过程常常流于形式;学习模式呆板,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内容单调,学习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假学"、"装学"、"弃学"、"不学"等现象比较严重。本文试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作用。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大学生"宅"现象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这一现象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在分析"宅"现象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教育者应从创新教育模式、完善思政工作者素质结构、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深入思考并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宅"现象。  相似文献   

3.
"假朋友"现象存在于词汇、句子和非语言交际三个层面.分析"假朋友"产生的原因,探讨避免或减少外语学习中"假朋友"的方法策略,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按揭业务起步晚,国内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加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导致了目前不少房地产业"假按揭"现象的产生。"假按揭"大量占用银行资金,极容易形成不良贷款,危害信贷资金的安全。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建立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将有助于防范"假按揭"现象。  相似文献   

5.
网络耽美文学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产生了新特点,因此,从新媒体的特性出发,了解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思想、行为状况,对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的产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宅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学生宅现象表现为过度依赖网络,沉迷于某种事物,在媒介中开展社交,性格低调自闭,生活不规律。从波兹曼的视角来看,媒介环境、信息过载、幼儿谦虚、逃避心理和娱乐至死是宅现象背后的成因。"宅现象"引发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思想萎缩和生理疾病等问题。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可以帮助大学生"宅人"开启和维持一种理性的网络媒介接触习惯。  相似文献   

7.
先赋因素式就业深刻地反映了权力被滥用的社会病态和青年群体"望父成龙"的倒逼心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这种现象常常浓缩为"拼爹"二字并长期存在。数十年前,因大学生供不应求和整个社会弥漫着强烈的自强意识,个别大学生先赋因素式就业对整个就业市场产生的影响极其微弱。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社会标志性符号,先赋因素式就业将割裂就业市场、蚕食稀缺的优质岗位,从而破坏就业环境,损害大学生的就业尊严和人们对整个社会制度的自信。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先赋因素式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阳光政策才能延续,整个社会的活力才能真正迸发出来。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曹菊案作为"中国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的和解结案,是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和实践的重大成功,但违背大学生就业公平权的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诸如大学生个人、用人单位、学校、法制等多个方面。这些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严重侵害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公平权。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反性别歧视对策的研究显得具有特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反映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要求,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卷调查.本文从调查出发,对大学生就业学观"错位"现象作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着"非生态"消费现象,这既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消费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生态消费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为探索高校大学生生态消费教育路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学习倦怠现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小范围样本的选取,经过预调查、正式调研、访谈等方式,发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象很普遍。其主要原因是:专业兴趣薄弱、课程体系不合理、父母期望过高以及就业压力过大等。个体努力,结合学校和教师支持,加强家庭沟通,社会关怀等是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虽然对于大学生来说谋得一份职业并不容易,但是大学生签约又违约改派"跳槽"和自愿性失业现象却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产生了不少的争议。博弈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能够对此作出有效的解释。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和自愿性失业现象,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都应作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假朋友"一词源自法语"Faux Amis",在英汉翻译中,主要用来描述英汉两种语言表面意义相同,但实际意义却截然不同的翻译现象。搜集了大量英汉翻译中出现的"假朋友"的例子,从构词,短语和句法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假朋友"现象,并从译者语言能力的缺失,英汉思维方式和地域环境的差异等方面探讨了造成"假朋友"这一现象的原因,旨在找出有效避免英汉翻译中出现"假朋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和沟通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由于宅男宅女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弱化。在分析产生"毕加索、居里夫人"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归因为"假懂",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大方面分析了"假懂"的成因,并给出了减少"假懂"现象的一些对策,以期在教学中引起同行的重视,改善"假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2017年年初的一句"我可能复习了假书"走红后,互联网上立即涌现出一大批"假"现象,它们与传统的真假相背离,却受到社会的一致热捧。拟对"主语+可能+V了假N"进行句法和语义、语用上的考察,并分析"假"现象泛化的动态过程及其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史传统 《教育》2011,(20):39
每到大学生毕业季节,一些高校为"刷高"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先签就业协议,再拿毕业证和学位证",否则就不予毕业。为此,教育部6月10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高校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是否签约挂钩,并重申对就业率作假、违规者实行"一票否决"。《教育》旬刊记者对陕西省各大高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协议"假签约"现象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高校假贫困生现象的社会环境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假贫困生现象增多已经严重的损害了贫困生的利益。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扶助力度加大只是假贫困生现象增多的一个直接诱因,社会环境的改变才是根本因素。社会环境改变对假贫困生现象的决定方面有三个:社会经济环境改变是高校假贫困生增多的根本原因;社会转型的价值文化体系冲突造成假贫困生及其家庭价值观的紊乱;制度软化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制假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大学生生活压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大学生生活压力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仍然可以建立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回归模型;在对大学生生活压力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中,只发现了"回避失败"、"性别"、"生源"三个因素对大学生生活压力有显著影响,它们作用大小依次是"回避失败"、"性别"、"生源";男生相比女生而言,面临着更高的生活压力,外地生源的学生比上海生源的学生面临着更高的生活压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育纠纷呈急剧上升趋势,"学闹"现象时有发生。"学闹"和一般教育纠纷不同,具有自身特征与表现形式,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治理"学闹"现象,可建立学校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构建教育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合理、公正、高效的第三方调解机制,实施和推广校方责任险,呼吁社会关注并正确引导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