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学科,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计算机教育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学科,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指出了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针对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和二者之间的整合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育的整合及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两方面来阐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的必然趋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直观地获取知识,借助计算机收集大量的信息,去探究许多未知的事物,所以使用计算机是新世纪人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了一系列诸如计算机黑客、计算机智能犯罪、个人隐私、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的过分依赖等等暂时无法解决的,同时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性,提出必须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伦理教育,指出社会需要网络信息技术伦理,并对网络信息技术伦理建设进行了探讨思索,希望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吴丽敏 《知识窗》2013,(4):31-32
从计算机技术教育到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致可分为计算机教育时代、计算机素养时代和信息素养时代三个时期。本文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脉络入手,从信息技术特点、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探讨了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引发同仁的一些思考和关注,旨在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且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信息技术从多方面改变着人央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从而让计算机信息教育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和进行讲课训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获取、形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教学设计系统方法对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法>的课程改革问题,为了推动地方高师信息技术教育自身的发展,以便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分别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者特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四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8.
王荣英 《大众科技》2010,(5):150-151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本身特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论述了在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浅谈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职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等几方面阐述了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并结合实际对现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凯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9S):169-169,170
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了一系列诸如计算机黑客、计算机智能犯罪、个人隐私、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的过分依赖等等暂时无法解决的,同时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性,提出必须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伦理教育,指出社会需要网络信息技术伦理,并对网络信息技术伦理建设进行了探讨思索,希望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使教学手段、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试图论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变革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标志之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在新时期计算机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的自我更新.本文在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之后,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在现代教育中,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最初称之为电化教育,使教育传播方式跃进了一大步,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但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它只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而现代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教育信息化不仅促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高了当代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信息学教育已成为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实质性举措,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对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上机实践、考核方式几个方面的阐述,对如何在普通高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7,(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的教学工作当中,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需要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地措施,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质量。本文从当前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现状问题着手,探究提升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教学法“或称“信息技术教学原理“这门课程对于高校本、专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法的研究,势必成为推进我国更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即使是一些开设了计算机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也无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付静 《知识窗》2009,(8X):20-2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趋势和未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配合下实施研究性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将就英语科目谈谈二者配合的优势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产生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已广泛地应用到了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工具.本文针对学校工作实际,分别对计算机在日常管理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作了深刻的论述,并根据我们的实际展望了计算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议高校机房的管理与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教学与应用已成为高等院校全面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计算机机房则成为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实习场所,文章着重从人、机、环境和网络安全等方面探讨了高校机房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数学课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效果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其自然成为一种现代的教育技术,这种技术本身不仅代表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也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等.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