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丁子洋 《新闻实践》2012,(12):18-19
飘萍,这是我需仰止的人物。获得浙江省第九届飘萍奖,对于我来说,除了兴奋、激动,还有沉甸甸的压力与责任——记者拒绝平庸。一个有良好职业精神的记者,必须时刻在思考着,他手中的笔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下。事实、报道、思想、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是一个记者安身立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记者选择新闻。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记者和新闻的关系有时会发生颠倒,“新闻”选择记者悄然来临。伴随着全社会新闻意识的增强,无论是企业或公司,还是个人,都以利用传播媒介扩大自己的影响为荣。新闻媒介的作用与广告的作用紧密联系着,越来越受到重视。“请记者”已成为公司或企业决策者手中的一粒棋子。介绍自己单位情况的讲话稿、总结稿、背景材料、照片等准备得充分之至,随时可以提供给各家新闻单位。各式各样的“新闻”源源不断地送到记者面前,把记者团团包围,记者找新闻变成了“新闻”找记者。社会的进步固然令人欣喜,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某  相似文献   

3.
去年八月底,承蒙某单位领导的厚爱,盛情地将我请去.该单位的负责人与我一阵寒喧过后,直言不讳地提出:请我为他们单位写一篇表扬文章,并许诺:文章上了中央级报纸奖我五百元,上省报奖三百元,上地级报奖一百五十元.说心里话,作为一个“穷文人”,面对如此优厚的“奖赏”,我的确有些心动;再加上,作为一个同级单位的负责人,我们开展工作有许多地方需要这个单位的支持和协助,如果我把手中的笔向他们“倾斜”一下,也是对我们单位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的呀!由于以上两点,,我欣然地接受这一“神圣使命”.然而,“好事多磨”,在对这个单位进行深入采访时,我发现该单位负责人提供的许多材料与事实不符,特别是一些关键数据,“水份”超出了“本身”好几倍.面对这一虚假情况,我内心非常矛盾,这篇稿子到底写不写呢?如果不顾事实,凭着自己多年写稿经验,再耍上一点小“聪明”,写成一篇假报道是不成什么问题的,即使挣不到中央级的五百元奖金,地区级的那一百五十元绝不会成为“水中  相似文献   

4.
“实习?难!难!难!此时此刻,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系学生王蕊(化名)在自己大三暑期的实习日记上开头便打了三个惊叹号。王蕊来自青岛市的一个县城,想找一家好的实习单位,为将来到青岛工作做准备。她先在青岛亲戚家落脚,买了一张地图,兴冲冲地出门了,“实习生又不要钱,多个白干活的有什么不好?”怀揣着这样的心思,王蕊初生牛犊不怕虎,根据地图上标注的新闻单位地址,一家家找了过去。“您好,我想到报社实习。”“请找热线记者。”  相似文献   

5.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7S):I0005-I000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King先生。 他说:“我们把出版业叫做‘茅屋产业’,是因为写书太容易了,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可以写书,只要付钱找人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然后找个印刷厂把书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相似文献   

6.
腰杆与扁担     
不久前,我接触过一位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在提起舆论监督的时候,他说了一句顺口溜:“舆论监督的腰杆子软,受不住广告的一扁担。”自己身在新闻单位,不由一阵伤感。  相似文献   

7.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 他是某县一个局长,因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一家报纸记者的稿子见报后却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  相似文献   

10.
读了穆青同志各个时期的作品,在我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他几十年坚持不懈地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了众多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普普通通但又很不平凡的共产主义战士,鼓舞、激励亿万人民起来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目标和当前任务而斗争。 用笔为党的事业战斗 穆青同志有句名言:“记者应该立志作政治活动家”,“要时时刻刻考虑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帮助党贯  相似文献   

11.
常听到地市县报的记者感叹:自己所处的地域狭小,“精品”资源短缺,问鼎中国新闻奖难于上青天,能拿几个全省的新闻奖,就不错了。从这些记者的“牢骚”中,我深深感知他们崇高的敬业心和夺大奖的成就欲。诚然,地市县级报纸的记者与省级、中央级新闻单位的记者相比,出“精品”的资源相对少一些,夺大奖的困难(也可以说是制约因素)相对多一些。但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记者不写批评报道,给自己戴“紧箍咒”,给自己“缠足”,只栽花不栽刺,是“精品”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采写的消息《“告别三峡游”害了“三峡游”》,有幸获得199…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13.
记者节随想     
刘媛媛 《中国广播》2004,(11):14-14
又到一年记者节。身为记者,我为能有自己的节日而骄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记者的褒奖,更是对记者的期望。每个记者,都不能忘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手中那支笔的分量。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采访时,要想探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就要和被采访者交朋友。只有当采访对象认为你真是他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无冕王”时,他才有可能对你敞开心扉、泄露“天机”。去年4月,我去山东淄博齐鲁石化公司采访橡胶厂开展的“创免检”活动。我找厂长、书记谈,找宣传处长和调度处长谈,有关处室和一些重点车间、重点人选代表也谈遍了。按“常规”我可以鸣锣收兵凯旋了。然而就在我要走时,宣传处长不经意说了句“××车间听说有件‘一根油条罚款1000多元’的故事,挺有意思的。不过听说当事人不愿意讲这件事。”尽管我手头的材料当时已算“很丰富”了,但听说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我立即去采访!  相似文献   

15.
冬日的一个星期五,当我从杭州城西的一个公寓小区出来,挤上回程的公交车时,已是夕阳西下。我是为采写“打造‘信用浙江’”的报道,到这里来找一家不守信用的公司的。和前几天的找寻结果一样,这些当初信誓旦旦向银行保证还款的“老赖”几乎一个也找不到,就是被记者“逮”到了也无不声明自己和前不久被曝光的企业不是一回事。“怎么办?明后天双休日找人难,报道却快截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赋予新闻事业的庄严使命,也是广大读者交给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媒体,如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予理睬,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道德失范,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受到很大损害,已经直接危及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有良知的记者,应该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对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而近年来,批评稿件采写难.发稿难,已使一些记者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和畏难情绪.有相当一些记者不愿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找认为,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党报舆论监督的问题。尽…  相似文献   

17.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18.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19.
薛宝海 《视听界》2009,(1):42-43
12年前,风凰卫视刚成立,一位年轻的主持人被分配做一档新闻谈话节目,日播。一两个月后,收视率不理想。他不是记者出身,不熟悉新闻谈话节目的制作,做得很不习惯,但因担心被停职,他没有找台长谈话,在找几位好友商量后,他断然作出决定,废弃“新闻谈话思路”,开始在节目中讲段子,讲那些他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不管是不是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20.
1904年,普利策在自己的报纸 生涯就要结束的时候,想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保持他的《世界报》的完整性。他看中的是纽约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官摩根·K·斯坦利。他约这位法官骑马,并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两个人约定,斯坦利将成为理事。普利策问斯坦利:“您觉得《世界报》怎么样?” “它是一张伟大的报纸,但是它有一个缺点。” “缺点是什么?” “它从来不支持朋友。” 普利策激烈地回答:“一张报纸不应该有朋友。” 这位法官同样激烈地回答:“我认为它应该有朋友。”普利策说:“如果这是你的意见,你就是给100万美元,我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