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李强 《军事记者》2005,(10):62-62
在我厚厚的剪报本的扉页,贴着一篇被“枪毙”的稿子,稿子上是政委覃汉科用红笔写下的批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这篇被“枪毙”的稿子和那句批语时刻提醒着我,才会有我后来的稿件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没有一篇虚假新闻。是那篇被“枪毙”的稿子鞭策我走上了我挚爱的新闻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2.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3.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4.
去年刚调到宣传股时,为了在“新闻”岗位上千出成绩,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扎在书报杂志堆里,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写新闻。结果,两个多月过去了,辛辛苦苦“写”出的百余篇新闻稿件都如“泥牛人海”,没有一篇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5.
孙亮 《军事记者》2005,(5):62-62
近年来,兰州军区某摩步旅党委“一班人”热情关心和支持新闻报道工作,众手浇开“新闻花”。该旅连续3年获得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新闻报道组织奖,去年一年在《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发稿件119篇,5人次受到上级表彰,2人被聘为《人民军队》报特约记。  相似文献   

6.
沈阳军区某高炮旅.新闻报道工作“满园春色”.连续三年被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连续7年夺得“前进杯”。他们用1500多篇新闻稿件,诠释了部队新闻写作的一片繁荣景象。该旅官兵说:“这是旅党委关心、支持报道工作取得的好结果。”  相似文献   

7.
濮端华 《军事记者》2001,(10):27-27
近日再次捧读《燕山夜话》,又有许多新的受益。读到其中一篇《新的“三上章”》,联想到当前的新闻队伍,感到颇有必要在记中尤其是中青年记中提倡做“三上记”。  相似文献   

8.
高晓林 《新闻三昧》2005,(12):50-51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见报率”,进而如何把一般的新闻稿写成重点稿件或登上报纸的头条呢?这是有志新闻事业的通讯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期发表了工人日报社科教周刊部主任高晓林的章《“小题大做”:通讯员必备的“技巧”》,希望大家认真读一读。通讯员写出上乘的新闻稿件,需要多方面的修养,而听一听编辑一线的指挥员、掌握着稿件“生杀大权”的部主任的忠告,是会大有裨益的。[编按]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新闻媒体在播报新闻、特别是播报突发性事件新闻时,经常出现不交代具体时间的“XXX(书记、市长、领导或记)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到记发稿时……”、“截至记发稿时……”这类语言形式。对这种语言形式,笔有点武断地认为:大为不妥,不该使用。  相似文献   

10.
李可 《新闻爱好者》2006,(3S):31-33
新闻采访中,常会碰到难以“对付”的受访,他们牙关紧闭,讳焚如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性采访,由于涉及某些利益关系,使得受访不愿说出真相。受访不接受采访,记当然就写不出稿件来,如何才能“撬开”受访的嘴巴呢?这让很多记暂感到十分棘手。  相似文献   

11.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2.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报道,我第一次领略到“抢”新闻的感觉。博鳌亚洲论坛筹委会和成立大会虽然为期只有两天,新华社参与报道的字记只有6个人,但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别的稿件,这些稿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快,大部分抢在海内外媒体之前。新华网因新闻既多又快,成为关注的热点,许多国内外媒体都盯着“新华网”下载稿件编发新闻。  相似文献   

13.
朱海燕 《新闻三昧》2005,(11):32-34
一句很流行的话是:“生命在于运动”。如果把这句话延伸到新闻业务中,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的生命力存在于运动之中。因为,任何一篇能够打动读的好新闻,无疑都是在记奔波行走的运动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张守田 《新闻界》2000,(5):50-50
主题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是作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和核心。主题好比项链的丝线,有了它,才能串起素材的宝珠;主题好比车轮的轴心,有了它,才能撑起事实的辐条。   这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本文着重从新闻主题的“新、尖、小”入手,谈谈如何选择和提炼主题。   主题要“新”,富有导向性。新闻贵在“新”,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才叫“新”呢 ?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符合当前报道精神的主题才叫“新”。唯有提…  相似文献   

15.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总离不开相应的“参照物”,若干参照物便构成“参照系”。新闻记能不能在新闻实践中为受众建立参照系,建立怎样的参照系,既是新闻业务水平的体现,更是政治素质的体现和引导舆论能力的体现。最近评出的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中,有一篇《扶贫办主任出差记》就是为受众提供新时期人民公仆的参照物,作通过对张家口市扶贫办主任郭继祥事迹的挖掘和再现,为新时期人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17.
处在伟大变革时代的经济记是幸运的。他们投身于改革大潮,敏锐地发现具有生命力的新鲜事物,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从经济参考报创刊20年的数以万计的新闻作品中精选200篇汇集而成的《改革开放之声》,就是“发现”的成果。这一篇篇稿件再现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相似文献   

18.
“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借用体操术语,对两类新闻所作的形象化表述。“自选动作”很容易理解,一看就知道是记根据新闻规律和读需求自己选择的题目,是以迂回方式表现主旋律的报道,是“规定动作”的补充或陪衬。“规定动作”则是领导机关点题的“动作”,是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和媒体主管单位的意志而必须完成的“动作”,  相似文献   

19.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0.
苏扩善,一位奋斗20余载发表2000多篇作品的军事新闻工作者,一位以“硬笔头”、“好人缘”著称的新闻人,《中国军工报》的“老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