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汉字具有主体性,表现为汉字的物质属性———形体,和汉字记录汉语的主体性。从汉字的主体性出发考察“假借”,认为“假借”不是造字法,并认为有一种“假借情结”促使人们总想将“假借”和造字法挂钩。  相似文献   

2.
从假借字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出发,结合刘又辛先生“汉字发展三阶段”学说的分析,对假借是用字法还是造字法进行了探究,并与杨薇先生商榷,认为假借是用字法并非造字法。  相似文献   

3.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形声字世界上的文字有表(?)和表意的分别。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构字的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几种(即六书),其中最多的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范围,叫形旁(?)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声音范围,叫声旁。形声字形旁与声旁组合的位置是多种多样的(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形占一角),懂得形声字的造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汉字.但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声旁不再代表这个字的实际读音了,靠声旁推断字音容易造成误读.另外,有些形旁也不能表义了,靠形旁也推不出字义来。这两点必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杨树达的假借观包括“造字时有通借”和“用字时有通假”两大方面,前者指“音同借其义”、“义同借其音”、“形近借其音”和“义近借其形”四端,后者包括“同音假借”和“同义换读”两端。其中“声符假借说”为杨氏一大发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假借是借用他字来记录语词的写词法.传统的"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概括得不全面也不准确.把假借和通假区分为造字之法和用字之法,实际上缺乏根据.不管是假借还是通假,其本质都是借用他字记词.而且有一种同源二词共寓一体的假借写词和古今字借用写源词或派生词的假借.为数更多,使用更频繁而真正称得上假借造字法的,是在另造新字时借用某字作为构字偏旁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张欣 《文教资料》2011,(22):28-29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其为造字之法,另一派认为其是用字之法。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对假借字进行分析,并论述假借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从"借音字"和"分化字"的形成来看,分化字是造成汉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假借义造字是形成分化字的途径之一,不能作为假借字是造字法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正> 何谓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为什么会产生假借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汉字是象形的方块字,上古造字之初,无论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都是有形可象的。而有些事物或概念则无形可象,造不出,有音无字,就只有假借一个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它的意义。第二,上古字少,为检字方便而借。《说文  相似文献   

10.
形声字是汉语中造字能力最强的构字方法,也是现代汉语中数量最多的汉字类型。它构字往往是选择一个音相同或者音相近字做声旁,再配上一个表意类别的形旁,组成不同的字,同一个声旁可以加不同的形旁,同一个形旁也可以加上不同的声旁,由于这种构字方法的灵活与简便,它成为造字能力最强的构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也谈通假字     
通假字的辨别在语文教学中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归纳起来问题有三:(1)六书中的假借与古音通假是否一致;(2)语文教材中的“某同某”、“某通某”是否都指通假字;(3)通假字的一般辨别方法有哪些。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第一个问题的出现产生于对假借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法,而通假是通用假借之意,是用字法,于是产生了造字假借与用字假借两种假借方法。另外又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与通常所说的通假是一回事。究竟谁是谁非,各持已见,莫衷一是。我们知道,汉字的基本特点是有固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义结合体。它既不是音素文字,也不是表意文字,而是  相似文献   

12.
许慎所谓"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到今天为止,大体上还是一种可取的说法。其中所论"本无其字,依声讬事"的假借造字之法,使原始汉字突破了象物象事的表意造字束缚,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的造字途径。本文通过考察汉字乙、丁、卜、少的假借造字情况,揭示了假借造字之法对汉字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许慎所谓“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到今天为止,大体上还是一种可取的说法。其中所论“本无其字,依声讫事”的假借造字之法,使原始汉字突破了象物象事的表意造字束缚,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的造字途径。本文通过考察汉字乙、丁、h、少的假借造字情况,揭示了假借造字之法对汉字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假借"是东汉许慎提出的一种汉字造字法,从语言学理论分析,假借是不产生新字形但为无字新词找到了记录符号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15.
从宋本《玉篇》古今字可见中古时期楷书演变有两种情况.一是造字者不断创制新的楷字.新字创制有“等价式造字、职能分化式造字、假借基础上造字”三种方式,其中“等价式造字”使用最多,其次是“职能分化式造字”,“假借基础上造字”使用得较少.二是楷字合并,包括“包含式合并、等价式合并、假借式合并”三种方式,从数量上看,“假借式合并”使用最多,“等价式合并”次之,最后是“包含式合并”.这两种演变情况具有三方面的原因:楷书系统的开放性、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社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据意构形"被公认为字的早期来源,但多数表意字从未用于本义,从而属于假借字,给传统造字理论留下无解难题。其实这是"据音构形"所致,即以词音相同为据,取形彼词记录此词,故貌似象形实为假借。理由是:构形多元化使其成为可能;同音词是其独特造字理据;据意构形的局限使其成为不得不使用的造字方法;它比其它造字方法更具普适性和精确性;甲骨文中大量只借表它词的表意字是其证据。  相似文献   

17.
再议转注与假借的造字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书”作为一种关于汉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其性质归属,历代文字学家说法不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转注与假借的定性。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多为后代的学者所赞同,将转注与假借划分为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现对转注与假借的造字意义重新强调,并从造字法的标准———汉字形、音、义三要素、转注与假借的造字功能的特点等几个新的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学习汉字,要把握规律。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抓住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形旁主义,声旁主音,巧析妙记,可以高效地掌握相关的众多汉字,减少读错、写错的频率。声旁为心,形旁开花,就是这种造字规律的体现。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汉字起源于象形造字,而后是指事、会意和假借,形声造字法出现得晚些,但后来形声字却成了汉字的主体。商、周出现过一段假借盛行的时期,一字假借为几个不同的字,引起了用字的混乱,形声字克服了假借字的弊病,获得迅速发展。秦汉时期是形声字迅速发展的高峰期。它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纯表音的假借字加形符,二是表形字加形符或声符,三是用形声造字法新造汉字。  相似文献   

20.
“假借”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