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2.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3.
立下这个题目,并非无的放矢。因为目前社会上包括某些报刊对编辑的地位和职能在认识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以为编辑就应该是规规矩矩坐在编辑部删删改改,剪剪贴贴,只是“炒”别人做好的“菜”,这种片面认识大大限制了编辑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了报刊的质量。 诚然,修改稿件是编辑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编辑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如果将编辑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改稿,那就大大抹煞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实在是对“编辑”的贬低。 笔者以为,一位合格的编辑,除了《编辑学》上规定的种种要求之外,还应具备如下素质或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记者、编辑写稿、编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思想。作为企业报的编辑如何有效地为自已的读者服务呢?作为一名编辑,在选稿、改稿、编排时应该具有以读者为最终服务对象,最大限度方便读者,使自己编排的版面发挥最佳传播效果的观念,概括来说就是要有“编辑工作中时刻想着读者”的责任感。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从我观察到的一些报纸,特别是某些企业报上不顾及读者而编发的稿件、版面太多了,试举几点:——会议消息多,但内容多为程序式报道(即某某主持会议,某某总结发言,某某坐了主席台等等)。  相似文献   

5.
知识林     
议论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在消息写作中运用议论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记者直接发议论。这种议论是记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或者是受某种机遇、场景的启发而联想生发出来的思想。它的特点是观点十分鲜明,毫不含糊。二、借他人之口发议论。这种方法在消息中用得较多。比如“某某说”、“某某分析认为”等等。常常是代表了记者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经常有一些假冒记者出现。这些怀揣着伪造的某某通讯社、某某电视台、某某报社记者证或介绍信的“记者”,打着采访的幌子,向企业和单位及个人行骗,其目的是骗取金钱财物。这些假冒记者的出现,不仅给一些新闻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危害了社会。 这些犯罪分子为什么要以“记者”身份来干违法的勾当呢?细细想来,恐怕也有我们新闻单位自身的问题。 近几年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也使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个别人或多或少地染上了一些不正之风。有的记者、编辑利欲熏心,见钱眼开,往往利用自己的身份到处伸手索取钱财;有的记者在采访中不是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的编辑素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1895~1967),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干过校对、记者,做过新闻、副刊编辑和主笔,也任过总编辑、经理与社长之职,报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有“全能报人”之誉。他“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资格”步入报刊编辑这一行业,在“碰了无数次的壁,闹了无数次笑话”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当行的报刊编辑工作者,积几十年报刊编辑实践,他对如何“作一个迎合对代”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即一个与时俱进的报刊编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在时下的电视和报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话,“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或者了解到……”,“某某(采访对象)对记者说……”,这基本已经成为现在新闻稿件的一种写作模式,可以说,这意味着记者成了新闻稿的主角。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长期的文学生涯中,与新闻事业有密切的联系。他除了在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外,还长期从事报纸刊物的编辑工作,鲁迅生前“编辑过的报刊大约有二十种”。一个人编辑过如此众多的报刊,这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在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之际,笔者想就鲁迅与五四时期及以后报刊革新的关系,作一个简单地阐述。  相似文献   

10.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11.
某通讯员给报社寄去一篇反映自己厂里新人新事的稿件,过了几天在报上发表出来,除修改了标题和个别词语外,其内容基本一样,而署名的却是“本报记者”,但那位记者并没有去厂里采访过。某通讯员到报社送稿,过去只是陪送些香油。烟酒土特产,如今还得送“红包”,简直有点受不了。有的编辑、记者到了基层,甚至连洗脚水都唤通讯员去倒,他们真成了通讯员的“无冕之王”!这使笔者想起了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既当过通讯员,又做过报刊的编辑或主编,他们对通讯员工作的重视,他们和通讯员的那种“永恒的友谊”,堪称新闻工作者的榜样。马克…  相似文献   

12.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13.
报刊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都是做语言文字工作的,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两者却有所不同。报刊编辑、记者采写的文章,供人阅读,诉诸读者的视觉;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采编的稿件,则是通过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嘴说给人听的。因此,采编广播电视稿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作文,而是“写话”。广播电视宣传运用有声语言面向广大听众和观众讲话,是一种“说”的艺术,它与读报纸和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为听众和观众“…  相似文献   

14.
刊林漫步     
议论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在消息写作中运用议论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记者直接发议论。这种议论是记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或者是受某种机遇、场景的启发而联想生发出来的思想,它的特点是观点十分鲜明,毫不含糊。二,借他人之口发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意见。这种方法在消息中用得较多。比如“某某说”、“某某分析认为”等等,常常是代表了记者的思想观点。三,巧妙地寓议论于事实之中。这种议论,常常是通过精心选择能符合记者主观意见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某甲与某乙发生某观点的争执时,最有效的论据是“某某报上是这样说的”。我们也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如个体经营)犹豫不决时,便在党报上剪下有利自己的新闻,视为“护身符”。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篇涉及人们热门话题的报道使大家竞相传告,连称说得在理。  相似文献   

16.
某编辑为帮助通讯员,使其稿件顺利过关,给通讯员出这样的主意:找找报社某某领导,请请某某主任…… 类似的情形,在一些新闻单位并非“新闻”。个别编辑、记者传授的这种“歪经”,乍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实际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  相似文献   

18.
时至今日,“热点”报道已经成为许多报刊的“重头戏’,普遍为编辑、记者以及有关领导所看重。企业报刊和工人报刊自然毫不例外,可谓是“热点”报道此起彼伏,经常不断。大的如:对国企业的改革怎么看待,对“下海”或者是“第二职业热”的浪潮怎么对待,对社会上出现的高消费怎么评价,等等;小的有:双休日怎么过,手中的余钱怎么花,等等。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新闻宣传单位举行了首届“十佳”编辑记者评选,揭晓后,本刊编辑部派出十位记者追踪采访,连续刊发,可谓“倾巢出动”,形成规模报道。为何如此?除因评选“十佳”的重要意义外,我们还有两个目的:一是拓宽办刊视野,有益于读者和作者。《声屏世界》在1992年就被列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之一,研究广播电视宣传是它的立足点。但它的视野不能仅限于江西,也不能仅限于广播电视的宣传。它有责任将江西的“十佳”推向全国,还必须将报刊等其他媒体的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引入广播电视宣传领域。二则是为了锻炼本刊的编辑队伍。期刊杂志特别是理论业务研究的杂志一般只有编辑没有记者,广播电视宣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办好杂志,编辑也要增强采访实践,特别是要从“十佳”身上学到好的东西。因此,采访结束,稿件刊出后,本刊编辑部又特别举行了采访经验交流会,下面发表的采访手记,就是他们发言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一) 新闻发布会之后,记者们相互介绍:这是著名记者某某,这老兄便是大手笔某某,等等。知道知道,久闻大名——绝无瞎捧之意,确实在报上、广播里经常看到和听到他们的名子。然而,面前这一位,介绍人称“中央台的杨青”的女士,我却不曾读到或听到过她的名子。看介绍人对她极其敬重的神情,可以认为老杨是被列入“著名”之列了,但我翻遍了脑袋的所有角落,终无法调出关于“本台记者杨青”的声音记忆。也许她习惯用笔名吧——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