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琦善(约1790年至1854年),清末满洲正黄旗人。袭侯爵,官至大学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诬陷力主抗英的林则徐,深得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的信任,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负责处理清廷和英国在华的尖锐矛盾。 琦善到达广州后,投降派嘴脸就充分暴露出来了,他革除林则徐等人职务。撤销主战派苦心经营的海岸防线,遣散水勇。向英国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甚至秘密和英国在华监督义律谈妥《穿鼻条约》(又作《川鼻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香港给英国。慑于人民群众的抗制和主战派的不满,琦  相似文献   

2.
一、琦善与林则徐的第一次侧面交锋琦善与林则徐的第一次侧面交锋,当是仪封商贩囤积堤料事件。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年仅27岁的琦善做了河南巡抚。运气不好,时黄河决堤于马营坝,琦善与尚书吴敬督工堵口。刚堵好,仪封(今河南兰考)又决。嘉庆革琦善巡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中,1840年8月中旬英军一度到达了天津白河口,直接威胁北京。道光皇帝派直隶总督琦善同英军谈判,只想用温和的方法劝使他们自动退回南方去。琦善在白河口像接待客人一样地接待了英国兵船,并同义律进行了两次会谈,还有过几次书信来往。在谈判中,他一面诿罪于林则徐禁烟“措置失当”,表示朝廷将对林则徐“重治其罪,定能代伸冤抑”;同时告诉义律,道光皇帝将派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明情形,劝英人“反棹南还,听候办理”,定能让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时期有两个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一个是龚自珍,一个是魏源。人们常常龚、魏并称。然而由于魏源多活了十几年,亲自参加了反侵略的鸦片战争,因而他对侵略者的认识,对西方世界的了解,都大大超过了龚自珍。魏源是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地主家庭,生于一七九四年,卒于一八五七年。在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之前,他积极参加了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他又和主战派坚定地站在一起,积极参与了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在斗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凶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2007年版)设计了一个“历史纵横”栏目,内容如下: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做法.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直隶总督琦善讽刺林则徐购求“官员向不过问”的“夷书”,有失“天朝大吏”的尊严。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相似文献   

6.
斯言 《高中生》2012,(31):49
林则徐在广州要跟英国人打交道。当时是夏天,一次英国人请客,林则徐带着几个跟班去了。英国人拿了些雪糕招待林则徐。林则徐第一次看见雪糕,英国人也没介绍这玩意儿。他看着这东西冒气,以为很烫,就嘘嘘地吹,差点把那些英国人笑死了。林则徐知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名臣邓廷桢的事迹.他始任两广总督,厉行禁烟,引起豪猾烟匪的仇怨,邓廷桢具实奏闻.道光帝谕旨:“该匪徒等因查拿严切,肆行诋毁,深谌忿恨.……断不可因群言淆惑、稍形懈驰,当勉益加勉,严拿…….”道光帝乃于道光十九年(1839)派林则徐前往,合同邓廷桢等严厉禁烟.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共同监督虎门销烟.邓廷桢奉调闽浙总督后,在厦门等地给英国侵略者以严重打击.当英人欲索香港,琦善曾征询他的意见,邓延桢力言不可.道光帝为向英国示意主和,乃先后撤办林、邓.但林、邓的禁烟抗英事迹,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8.
稍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租期”为99年。中国人民耻辱的历史,由此揭开序幕。《大地》第9期刊文介绍清政府“割让”香港内幕,摘录如下: 19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在太和殿召见刚从广州风尘仆仆回京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琦善。道光问:“听说英国人要我们把香港割给他们,香港是什么东西呢?”琦善答;“是个小渔村,坐落在南海边上。”道光问:“那能有多大啊?”“小得很,中国是一个鸡蛋,香港只是蛋上的  相似文献   

9.
血染虎门     
林则徐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人的气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但是在胜利面前,林则徐对英国人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同邓廷桢、关天培等一致认为,英国人决不会就此罢休。所以,在林则徐接替邓廷桢任两广总督、邓廷桢改任闽浙总督的时候,两人相互赠言勉励,决心  相似文献   

10.
在鸦片战争中,琦善的对英交涉被人指为"投降""卖国",加在他身上的三项罪名分别是:一是鸦片战争中,当英国舰队到达天津时,趁机打击禁烟派领袖林则徐,同时驰备撤防,主张投降;二是主持广东中英谈判期间,不事战守,虎门危急之时又拒不增援,致使战事失败,关天培战死;三是私许香港给英国.然而不少的历史研究者,出于爱国热情和道德激愤,在研究历史时往往夹杂着一些道德的批判,从而对历史的论述不尽符合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与澳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严禁鸦片的决心与行动,而且一再强调“琦善丢失香港没有经过朝廷”,“中国从来没有丧失澳门的主权”,“我去广州首先要到澳门巡视”,“澳门是鸦片之源,严禁鸦片必须严查澳门洋人之窝”。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收缴鸦片时还要求各国商人签字画押,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当时英国政府派驻广州的商务监督义律,是一个好战分子,态度十分蛮横。他对林则徐禁烟恨之入骨,百般阻挠无效,交出鸦片后,下令英国商人不许在保证书上签字画押,并率领他们于4月12日退出广州,先是住到澳门,后来澳门也住不下去,又退到了停泊在九龙尖沙嘴附近海面的船上。义律还下令英国商人不准同中国做买卖,又向英国政府报告,要求派兵到中国来“武力解决”,企图挑起战争。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像林则徐(1785——1850),禁烟运动的领导者,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抵抗派的首领。1839年他在广东领导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后,他领导广东军民进行抵抗。1840年10月,清道光皇帝企图对英国妥协,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并于次年谪戍新疆。这是林则徐在新疆的画像。  相似文献   

13.
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他却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1851—1852年合刊的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中国分会会刊》上,包令发表了《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其中说林则徐“忠诚地、,汗不同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屈辱条约。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勒索了2100万银元的巨额赔款。2100万银元由三部分组成,其中600万赔偿被焚鸦片,300万元偿还英商债务,1200万赔偿英国军费。关于赔款数额的确定,英国殖民者有其自认为“合理”的强盗逻辑。600万的鸦片损失费1839年,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得到了两广总督邓廷桢的有力支持,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  相似文献   

15.
一、妥协派与抵抗派鸦片战争时期,面对英国的殖民侵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妥协派和抵抗派两股地主阶级政治势力。妥协派是指无心抵抗, 一心想向英国妥协投降的势力。代表人物有直隶总督琦善等。抵抗派是指面对英国的入侵,要求清政府坚决抵抗的势力。代表人物有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延桢等。由于道光帝战和不定,因而战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于1841年强占香港前,义律曾发布公告,诡称“他和中国钦差大臣(琦善)已经签订了初步协定”。协定内容包括“香港本岛及港口割让与英王”等内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穿鼻草约》。此后,中外许多关于鸦片战争的著作和论文都沿袭此说,认定琦善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答应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其实,《穿鼻草约》是地地道道的讹诈,实属莫须有。 全面考察义律与琦善在广州附近谈判的整个过程,所谓“穿鼻草约”问题便真象大白。 琦善与义律的谈判,是从1840年11月底开始的。早在1840年8月9日,义律等在天津呈递英国外交大臣巴麦斯顿致“清国宰相书”中,即提出了赔款及割让一岛或数岛的无理要求。琦善11月29日到达广州后,义律12月7日便迫不急待地要求琦善根据英方提出的条件缔约签字。义律照会中说:“本公使大臣,会同前统帅公使大臣懿,于本年7、8月  相似文献   

17.
一八四零年六月,英国侵略者公然把战争强加于我国,从此以后,古老平静的中华民族就开始了刀与火、血与泪的剧烈大动荡时代。在鸦片战争中,如果说面对英国强盗的大炮,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显示出民族正气,自此昭垂青史的话,那么琦善也就作为近代史上乞和卖国第一家自此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对鸦片战争中如此鲜明对立的两个历史性人物、不了解琦  相似文献   

18.
中英《烟台条约》是在非战争背景下,英国以马嘉理命案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英国及列强在华的经济、政治、司法、外交等方面的特权进一步扩大。条约中关于洋商洋货在华享受“子口半税”等关键条款,直到1931年才被裁撤。这一条约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中,提到鸦片战争时琦善曾在天津会见过英方代表乔治·懿律.究竟琦善在天津会见的英方代表是乔治·懿律,还是查理·义律?据有关史料记载,琦善只见过义律,没见过懿律,即使在广东也从未会见过懿律.英国侵略军攻陷定海后,于1840年7月29日,英国全权大臣海军少将懿律和副大臣义律率领威里士厘号舰船八艘北上.8月6日抵达天津白河口,继派小船探侧航道.16日,直隶总督琦善派守备白含章登英船会晤懿律,接受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其  相似文献   

20.
琦善在鸦片战争中开门揖盗的罪行,虽早有定评,但亦不无反复。《清史稿》论琦善:“罢战言和,始发于琦善,去备媚敌,致败之由”。这些话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发生后,直到清末民初六七十年间人们对于琦善的共同评价。可是,到了本世纪的三十年代,却有一些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力图为琦善开脱罪责,甚至对他大唱赞歌。例如蒋廷黻在《琦善与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