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袁婷 《文教资料》2010,(18):166-167
《聊斋志异》中共有5篇关于花妖、花神的故事,分别是《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和《绛妃》。以《葛巾》、《香玉》、《黄英》为例,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花妖爱情三部曲,牡丹和菊花在里面变成美女,成就了穷秀才美好的幻想。因而很多人说,这只是蒲松龄为表达穷秀才的一厢情愿的幻想所做的白日梦。但笔者认为,艺术本身就是高于现实的,我手写我心,有何不可?况且假托这样的"幻境",更能表现蒲松龄自己的爱情观。那《聊斋志异》中的"花"与"采花"之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蒲松龄借助这些虚实相生的爱情故事营造了怎样一个艺术世界,表达了什么样的爱情观和思想内涵呢?本文将以前文提到的三篇花妖故事为例,探求蒲松龄试图展现给我们的意境与内蕴。  相似文献   

2.
从蒲松龄塑造《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时运用到的"双美"描写技法出发,探究《香玉》篇对于曹雪芹《石头记》创作的影响。涉及小说的人物、情节、地点、诗文等等。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众多精彩故事及人物形象。从写作技巧角度研究《聊斋志异》,我们发现,蒲松龄小说写作中含有明显的八股文写作技巧。从《念秧》、《葛巾》等篇中,可见其创作中八股文"起承转合"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胡莉 《现代语文》2007,(5):29-30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香玉》,入选了人教版的教材《中国小说欣赏》。这篇小说作品选得很好,它不同于以往的在人物、主旨等方面一般都有共识的小说篇目。《香玉》这篇小说,在人物、主旨方面留给教师和学生可以思考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香玉》篇被选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值得商榷。编选《香玉》的意图何在呢?文前有编者所按:花仙狐女,美丽多情。文章的结尾部分完整地录入了蒲松龄的评价:"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仲尼读唐棣而曰‘未思’,信矣哉!’"也许,编者看中的是其中的真情,是蒲松龄通过《香玉》所表达的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的《狼》写了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共三则,第二则被选人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成为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还有《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  相似文献   

7.
孙亚男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03-104,11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香玉》一文中创造出"一妻一友"的双美模式,试以此为立足点,从其对"双美一夫"传统模式的继承与创新、两个世界的对立、"双美"中的男权印记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为了深入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将《聊斋志异》的《香玉》篇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石头记》,加以比照。陈述了挠痒情节、香玉之名、典故、灌溉之恩、双美与兼美、意淫、弱质与病西施、情痴、梁上燕与梁间燕、赤芽与赤瑕宫神瑛侍者、短窗与茜纱窗、花神与警幻仙姑、《哭花》诗与《芙蓉女儿诔》、下清宫与行宫、三生石等一些相关内容,从而认为《香玉》篇是《石头记》许多重要构思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是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的作家,但是几千年的男权思想却禁锢了他的想象。他在《聊斋志异》中创作出千姿百态的爱情故事,但情爱模式却不脱书生、青娥和书生、侠女两类,而且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视角的。  相似文献   

12.
电影《画皮》打着东方魔幻大片的旗号,借着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皮,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婚姻爱情伦理片,其中引出的“小三”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问世间,情为何物”,陈嘉上导演通过《画皮》完成了他的诠释,本文作者观影后也有了自己的诠释:爱,是浪漫与现实兼具的结合体,缺少任何一方的不完美,就是悲剧。  相似文献   

13.
郑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3-104
在《聊斋志异》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中,蒲松龄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歌颂至真至纯的爱情。作者借助书生的爱情生活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而清另一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通过对书生涉及婚恋的描写也可看出那些书生们的爱情观。拟从至情与无情,婚恋的目的条件以及男权的社会这三方面来分析这两部书中的书生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对于自由爱情的大胆书写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经典价值,但正是在这些已经获得公认的叛逆性情爱叙事之中,蒲松龄又不自觉地把对于礼教道德的顾忌和情感紧张播撒在这些抵抗性文本中,从而构成一种既反抗礼教却又不断与之“和解”的分裂性叙事。这种和解方式一是以“正妻缺席”的方式规避自由爱情与礼教婚姻的冲突;二是作为礼教抵抗性书写的特有方式——“鬼狐”,又成为通向礼教之门。这种既抵抗又和解的心态以及幻想式的解决方式,不仅未能淡化礼教对人性自由的巨大压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一种渴望享受自由却又怕承担反抗礼教后果的虚弱与焦虑。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里的人与异类遇合故事虽然篇目较多,但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艳遇"和"惩戒"两类。可以说艳遇类故事包涵了一个封建时代失意文人的某种希冀和幻想,而惩戒类故事则是为了宣扬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营造了一个由人鬼狐仙等组成的太虚幻境,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人妖恋情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爱情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内涵也更加丰富,体现了文人情爱的复杂性。作者通过人妖恋情故事的描写,弥补了现实中对婚姻爱情生活的缺憾,并借助这种自慰式的幻想消遣寂寞时光,满足情爱欲望。同时,这些人妖恋情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男权主义的视角及态度。  相似文献   

17.
《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文明之爱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以批判现 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凯瑟琳的悲剧和简·爱的幸福结局阐释了 自然之爱虽然独具精神魅力,现实生活中,文明之爱终将获胜。  相似文献   

18.
女性地位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虽为鬼魅狐仙,但她们敢爱敢恨,敢于冲破封建樊篱,追求自由幸福.蒲松龄把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女性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让男人赏心悦目的对象,更是一个力图追求精神自由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项羽是历史人物,也是艺术人物。项羽的悲剧既是历史必然的悲剧,也是性格悲剧。项羽忠于爱情、爱惜子弟、坦诚、直率、单纯、感恩、羞愧、自责等性格特点,既是他在尔虞我诈的战争中致命的弱点,也是他悲剧性格的原因。这些特点是项羽身上所传承的崇高道德,是文学作品传唱项羽经久不衰的美学原因。  相似文献   

20.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在今传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其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0余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文章对六大文献的可信性与纪事特色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