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试论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审美教育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欧全枢(一)在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讨论及教学实践中,许多同志的目光都投射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上,而对一些非文学性文体的课文,如说明文、议论文等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却很少触及。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大抵有二:一是主观认...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审美教育目标,通过对中学语文说明文审美教育重要性及现状的分析,探讨在中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全面落实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说明文也是人类的精神产品,说明文的写作和对说明文的解读,分别是作者和读者的一次审美经历,但是,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其审美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陈治勇 《语文知识》2014,(11):51-53
语文教学包含实用、审美、教育等多重功能,并且这些功能合为一体,并非割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其有机结合,具体到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可当下的说明文教学普遍侧重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与应试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落实,而忽略说明文在审美、智力发展等方面所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受说明文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更是应试的杠杆使然。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已然是大多数师生教与学的“准则”。  相似文献   

5.
文对中学说明文的事物和事理进行审美性分析 ,探求说明文内容的审美因素 ,对中学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作审美性分析 ,探求说明文形式的审美因素。提出 ,在教学中应发掘和运用这些审美因素 ,以增强说明教学的意趣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美育教学和研究方面,人们常常看重小说、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忽视了说明文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创造。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大都是科技说明文,它们文质兼美,是科学性、艺术形式比较完美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师也应从多角度、多侧面探讨科技说明文的审美因素,并渗透到教学中,定能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能力。下面笔者谈谈高中语文教材中科技说明文的审美因素。一、科…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常常被师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认为说明文不美。但我却认为说明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等待着我们去雕琢。说明文中美的因素在哪里呢?我认为说明文美在形象、美在科学、美在结构、美在情感、美在语言。  相似文献   

8.
初中新教材说明文单元主要集中于第四册。这些文章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 ,文质兼美 ,是说明类文章的典范作品。如果我们能认真钻研每篇说明文 ,深入发掘蕴含于其中的审美因素 ,实施“以美施教、以美激趣”的教学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 ,说明文教学应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审美呢 ?一、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欣赏其科学美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 ,它所说明的内容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由此 ,读好、写好说明文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入选初中新教材的说明文近 2 0…  相似文献   

9.
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说明文除了具备传递知识的实用功能外,也具有鲜明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内容的生活美、思想美和形式上的语言美和结构美。充分认识说明文的审美特质,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陈洁怡 《职教论坛》2003,(22):42-42
审美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高层级。审美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觉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同美存。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美育渗透于其中呢?首先,妙语导入新课,用一二分钟开场,创设一个美妙、和谐、新奇的氛围。其目的在于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在讲授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作品时,不妨引用古代诗词作为导语。如学习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作导语。又如吟…  相似文献   

11.
反思"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知识的引入为现代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基础。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导致了语文课堂的刻板和缺乏生机,原有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更新和充实,与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不相适应甚至发生冲突。语文课程改革不是要淡化语文知识,而是要实现语文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构建良好的学校语文知识体系,确保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王文元 《天中学刊》2007,22(6):91-95
一百多年前,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的过程中,文字改革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存在缺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文言文滥觞于诗,而"诗"则自始至终给予文言文以滋养,使得中国文学充满东方美。文言文与传统密不可分,给予文言文以一席之地,以使华夏传统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需求上来说,职高聋生也希望能学些篇幅短小精悍的古诗文名篇。职高聋生学习古诗文名篇有助于丰富他们的语言材料、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但由于听力障碍,聋生文言文的学习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聋校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制定一个适合聋生实际的目标,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措施予以关注与指导。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经学辩论是讲学和著述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经学学术活动,它以辨明学术是非和切磋交流、倡导学术为目的。经学辩论有力地冲击了烦琐僵化的章句之学,导致了追求义理明通和崇尚理论著述的风气。受其影响,东汉论说文在形式上多问难之体,在论证方式上形成了实证求真和思辨析理的特色。经学论辩是汉代经学通向魏晋玄学以及汉代散文通向魏晋文章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语文教育研究者们指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的确立探讨其理论依据,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需遵循系统性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目标与特点;遵循适应性原则,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契合;遵循开放性原则,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遵循动态性原则,与课程"预设与生成"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羌族的语言及新创文字研究是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和梳理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使用的相关研究文献,不仅对今后羌族语言及其新创文字的使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为制定羌族双语教育政策方面提供有力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中学生母语能力水平测试,可以了解学习主体文学素养具体的评估依据;重庆市中学语文教师文学教学反思个案的写作,教师主体语文教育观念内涵的经验构成有了文本依据;重庆市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有关问卷调查与分析,教师文学教育观念的专业水平有了科学认识的基础,由此提出语文课改文学教学应深入研究的三大基础理论问题:12年通观视角语文终身教育本质的认识;文学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认识层次;语文课改文学教育启蒙意义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8.
语体选择和文体选择是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首要问题。在语文课程设计中虽然形成了以现代书面语为主,以文言文为辅的语体选择格局,但现代文的教学价值还有待不断开发。语文课程在文体选择上仍以文学文体为主组织课程,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打破这一格局。借助新闻文体和学术文体的文类优势,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在课改实验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错误倾向。针对这些新问题,提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六项策略: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语文课程素养;树立新型学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变革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对话互动;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课前精心预设,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