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广播电台。它原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1947年3月中旬撤出延安之后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初期,陕北台曾先后在陕北的子长县(瓦窑堡)、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山麓(今河北省涉县境内)播音。从  相似文献   

2.
1935年11月红军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恢复了中共中央党校,党校设有图书馆. 1936年6月中共中央移至保安县.在这里恢复了原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1932年6月成立于江西瑞金.  相似文献   

3.
1935年10月,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考验的红一方面军抵达陕甘根据地,与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1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下寺湾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陕北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  相似文献   

4.
(一) 1947年3月下旬,陕西省延安东北一百八十多里地的瓦窑堡(子长县)群山环抱的山沟里,有一座破旧的小庙,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房和播音室就设在这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原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自从3月中旬秘密转移到此处已有十来天了。我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之后,胡宗南反动军队又继续向北进犯。瓦窑堡已临近前线,敌我双方交战的炮火声隐约可闻。尽管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是陕北台的男女广播战士却一直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坚守在战斗岗位上。红色电波满载着真理的声音,持续不断地从小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和温济泽是在1947年认识的。我们永远怀念着和温老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温济泽是1946年6月从解放日报社调到新华社总社语言广播部任主任的,负责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发口头广播稿件。1947年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撤到瓦窑堡,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后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转移到涉县。温济泽继续担任编辑部主任,主持陕北台工作。当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已参军当看护(卫生员),后被分配到口播部当通讯员,传递稿件,还兼管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这一优良传统,体现于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全部活动,同样也包括党的新闻工作在内。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次年1月,《红色中华》即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红色中华》改为《新中华报》,同时创办新华通讯社。当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在延安创办。其后,党中央又在延安创办以党建工作为中心的《共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1日,我应邀前往邯郸,参加邯郸广播事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我在会上讲话,回顾了1947年3月14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延安转移至瓦窑堡(今陕西省子长县)播音,国民党军队3月19日侵占延安以后,从3月21日开始,改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同时,中共中央通知晋冀鲁豫中央局,让刚刚成立半年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准备接替陕北台的播音。邯郸台的技术人员调整设备、改变波长,播音员开始模仿陕北台的播音语气和风格。  相似文献   

8.
从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诞生至今,新华计已走过了近70年的历程。70年的风雨岁月,新华社的社址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辗转迁移,从江西瑞金,历经瓦窑堡、保安城、延安、西戍、西柏坡,最后进驻北京。回顾新华社社址的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华社70年事业发展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相似文献   

9.
刘琛 《中国档案》2012,(5):78-79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由陕北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进驻西柏坡村。在这里毛泽东发出了上千封电报,通过电报了解战况,与全国各个主要战场上的将帅进行沟通和联系,指挥全国的重要战役,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在世界战争史上  相似文献   

10.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4年10月出至240期后,因红军长征暂时停刊。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25日在瓦窑堡(今子长县)复刊。因物质困难,由原先的铅印改为油印,每月逢一逢六出版,4开1张两版,后来增至1张半到两张。该刊设有社论、要闻、专电、时评和关于红色区域建设、工农通讯以及红色小辞典、工农民主法庭、  相似文献   

11.
终于找到了!     
我们知道,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最终是 依靠一张报纸。经考证,这张报纸就是《山西日 报》,当然后来还依靠了《大公报》等其他传播 媒介。《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 年版)是这样写的: 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 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 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 刘志丹部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 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 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相似文献   

12.
1935年8月1日,红军还在长征北上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历数日本侵华罪行,谴责了蒋介石国民党步步退让丧权辱国的行径,发出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大团结的伟大号召。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刻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其驻地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进一步强调“了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  相似文献   

13.
说起延安大礼堂,它与谢觉哉老人有着一段不解之缘。谢觉哉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五老”之一,在党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从1933年开始,谢老进入苏区,跟随着党中央、毛主席历经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后,谢觉哉一家一直居住在延安大礼堂左边一排的窑洞里。1947年3月7日,中共中央考虑到谢老年事已高,让他跟吴玉章等老人先行撤离延安去山西临县的后甘泉村,他们一家才搬离此地。  相似文献   

14.
延安交际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十年的闲暇时间里,1937~1942年前后六年的周末和节假日晚会上,革命队伍里时兴交际舞。陕北黄土地上,宝塔山上,延水河边,穿军装,着草鞋,明亮的汽油灯映照着一对对闻乐起舞的翩跹身影,这是严肃紧张的工作、学习、生产、战斗生活之余,另一番生动活泼的革命生活画面。 1942年夏秋之际,整风运动全面开展以后,这种革命队伍里的交际舞渐次稀落。经过短暂的沉寂,1943年元旦开始,革命队伍里再次时兴的是军民同乐的陕北秧歌舞。 延安交际舞最初是由外宾传授,从上层领导开始,并作为向封建势力的挑战,而逐渐时兴起来的。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底.美国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  相似文献   

15.
古小丹 《兰台世界》2006,(9S):64-64
1935年8月1日,红军还在长征北上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历数日本侵华罪行,谴责了蒋介石国民党步步退让丧权辱国的行径,发出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大团结的伟大号召。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刻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其驻地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进一步强调了“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的“反蒋抗日”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范长江同志关于军事宣传谈话两天后,陕甘宁边区的战争气氛日益浓烈,胡宗南大军逼近延安,敌机连续飞来疯狂轰炸,大战迫在眉睫。3月13日,清凉山上落了炸弹,新华总社、《解放日报》社窑洞的门窗被摧毁。由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34个旅,分南、西、北三路向延安推进。在此情况下,我党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3月中旬,新华社人员转移至陕北瓦窑堡的史家畔一带。这儿是根据党中央指示建立起来的一处战备点。在新华社人员撤离延安前三天,范长江就已到达这里,带领一部分编辑和通讯、印刷部门的同志,完成了接替延安出版《解放日报》、播发文字新闻和口…  相似文献   

17.
一九四七年的三月,延河还没有解冻,清凉山上还残存着片片积雪,国民党胡宗南匪帮向延安发动了进攻。我们新华通讯社的电务工作人员,随着党中央机关和总社主动从延安撤退了。那时候。国民党匪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打了败仗,蒋介石为了挽救他的垂死统治,一面召开了伪国民大会,一面冒险进攻我们的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正像党和毛主席所指出的,这丝毫不是表示国民党统治的强有力,而是表示了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已异常深刻化。我们撤离延安的同志,都决心以更好的工作成绩,来回击国民党的无耻进攻。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信心:延安,不久的将来就会重回人民之手,它永远是属于人民的! 离开延安以后,我们先转移到延安以北二百多里路的瓦窑堡。在这里,新华总社根据中央的决定,一小部分人跟随毛主席等中央负责同志留陕北坚持工作,大部分人东渡黄河向晋冀鲁豫解放区太行山地区转移,以便在太行山地区建立新的电台,接替陕北的广播,使党的广播宣传工作不间断。我们电务工作人员,也分成两部分,分别随总社行动。  相似文献   

18.
阳信县于1945年8月21日全境解放,同时,建立阳信县人民政府,当时,隶属于山东省渤海区。1946年8月,开始土地改革。这期间,阳信县与华东局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华东局机关战略转移进驻阳信县1947年7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国民党为挽回败局,集中兵力对陕北、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华东局党政机关、党校、军政大学、华中鲁中机关、雁北地区、东江纵队等机关干部、军人、家属近6万余人,在华东局领导人张云逸、邓子恢、魏文伯、舒同等同志的带领下,分住在阳信县东至水落坡(现为乡建制),西至流坡坞(现为镇建制)…  相似文献   

19.
1922年6月15日,由陕北在天津的进步学生组织‘陕北教育促进会’(后改为陕北改进社)天津分会创办的《促进》出版。谢子长、白超然任主编。陕北教育促进会天津分会1922年5月1日成立后,就开始实行促进教育的事情,当时唯一的方法就是组织服务部,在各地开展通俗演讲及改良学校的工作。还组织了出版部,以图补救。第一期的《促进》报由会员自由捐资。《促进》负陕北文化先驱责任,谋陕北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一般平民的知识水准、促进社会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服务。到1924年其宗旨已趋向于多方向,即凡旧社会的教育、实业,以及一切风俗、礼教——如妇女、婚姻、家庭、劳工等不合于时代精神的,皆在该报鼓动的改革之中。一句话,就是‘扫除黑暗,建设文明’八个大字。  相似文献   

20.
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使这里成为全国人民革命的指挥中心,领导全国人民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党中央非常重视高等干部教育工作,使边区的高等干部教育蓬勃发展,在陕北边区先后恢复和新建的高等干部学校达17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