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我想买一个电饭煲,于是想起妈妈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为我物色好了. 他回复我:"你有一个好妈妈." 你知道我当时思维跳到哪里去了吗? 我跳到了今晚因为脚背受伤而无法饭后去锻炼,于是又跳到了小时候和妈妈不是每晚但是经常的散步.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里,门口有两条路,一条去往人民公园,一条去往更老的生活区.  相似文献   

2.
古城墙抒情     
古城墙抒情□刘成章人问:“刘成章是谁?”我答:“我。”人问:“你住在哪里?”我答:“住在西安城外的朱雀路北口,离城墙很近。”是的,我离城墙很近,我总是和城墙打着交道。每天早晨我出去锻炼身体,城墙根是最好的去处。那儿城墙高耸,场地开阔,花木扶疏,空气新...  相似文献   

3.
王也 《大理文化》2013,(1):41-43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我想买一个电饭煲,于是想起妈妈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为我物色好了。他回复我:"你有一个好妈妈。"你知道我当时思维跳到哪里去了吗?我跳到了今晚因为脚背受伤而无法饭后去锻炼,于是又跳到了小时候和妈妈不是每晚但是经常的散步。我们家住在老城区里,门口有两条路,一条去往人民公园,一条去往更老的生活区。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的一位女友,要求他有空时打电话给她。“我的电话号码很长,难记,请你记下。”这位女友特别叮嘱说。“好,我听着。”“24361。”“啊,这有什么难记的呢?”爱因斯坦说,“两打与十九的平方,我记住了:”原来,十二是一打,二十四是两打,而361恰巧是19的平  相似文献   

5.
正在《六十年前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杂忆》一文结束时,我说:"从此我调到成立大会的接待组工作去了。"我在接待组的工作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丁玲同志大理行就是其中之一。来参加建州大会的嘉宾,在建州大会召开前几天,都陆续到达下关(大理),接待组的工作最初没有分工安排,一位嘉宾到了,几乎是全体接待组的同志都去帮助安排嘉宾的食宿。要多乱有多乱,更别说去做其他后续的事情了。建州大会领导一看这样乱下去,就真的乱了套啦。不行。领导叫停了这样"一窝蜂"的工作方法。然后,根据到达嘉宾  相似文献   

6.
克尼斯纳的一位老伐木工曾经告诉我,他学到的每一点知识都是他原来早就知道了的。他的话听起来很自相矛盾,特别是对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来说,更是如此。我想寻常人的智慧是了不起的,可又如何能知道自己从未学过的知识呢? 那时,那位老人正在解释伐树的方法,并且指出如果你不知道所伐的树要倒向哪一方,那末,动手砍树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树总是朝着支撑力最小的方向倒去,因此,你想让树朝那个方向倒,就该减少那个方向的支撑力,”他说。我有些半信半疑——难道一丁点儿差错就能毁掉这边珍贵的圆顶小房子或那边砖砌的车库吗? 我疑虑重重地在那两座建筑物之间正中央的地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我们镇上的一位女士神神秘秘地对我说:"你该竞选总统!"本来我是想当恭维话听来着,直到她告诉我"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还活着,现在正在美国爱荷华州务农呢,我知道我们应该结束谈话了。可是回到家里,我不禁美滋滋地想,如果我能当总统,我该给美国人带来什么福利呢?  相似文献   

8.
原则     
最近读到一则故事,大意是说三十年代,上海一家有名的缝纫店,有一天来了一位顾客,拿出一匹质地极差的面料,出高价要做一件西服,并要求左袖短右袖长,右襟短左襟长.老板犹豫了,说:"这样差的布料是不能做西服的,照你说的做出来也不能穿."顾客火了:"老板你怎么做生意的?我出钱,你出力,能不能穿是我的事,你给我做出来就行了!"老板想想也是,就按照要求缝了给他.  相似文献   

9.
“瞧,你是又骄傲又腼腆!少见的结合。好吧,请谈谈,你这段时间都干了些什么,工作得怎么样?”“工作得不坏,安东·巴甫洛维奇,”高尔基回答说,“新剧本开始了。”“怎么,又写新作啦?”契诃夫十分吃惊地说。“真是好样的!老早就把《小市民》搞完了,又来一个新的!当然,还是写吧。你知道我写《万尼亚舅舅》用了多少天?4天,好家伙!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奇。然而,毕竟我和它一起完蛋了,哈——哈:”“出预告了吗?”高尔基微笑了一下。  相似文献   

10.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每当此时我都要哕嗦一番:我的籍贯是江苏江宁,出生在辽宁沈阳,成长在北京,您说我是哪里的人呢?籍贯地、出生地、成长地,过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会十分明确地指向故乡,但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后,人们的空间归属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简单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相似文献   

11.
老鞋匠     
做好一件工作的自豪感是最大的满足他是巴黎历史上有名的马雷地区一家小店铺的一个老鞋匠。当我把鞋递给他时,他起初回绝我说:“我没有空。你把鞋送到大街上另一个伙计那儿去吧,他当时就会给你修好的。”但是我已在他的铺子里瞅了老半天,光看他工作台上堆满了工具和碎皮子,就知道他是个技术高超的手艺人。“不,”我回答说,“那个家伙准得  相似文献   

12.
6月13日,以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群培为团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才旦卓玛为艺术总监的中国西藏艺术团一行在新西兰的奥蒂亚中心举行了赴新西兰、澳大利亚访问的首场演出,1,500多名新西兰观众观看了演出。此次访演是由新西兰亚太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在我驻奥克兰总领馆的协助和奥克兰的中资公司的大力帮助下访问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演出结束后,我驻奥克兰总领事吴祖球、北岸市市长乔治·伍德、新中友好协会奥克兰分会主席鲍博女士和汉密尔顿市分会主席伊恩先生等上台接见了全体团员。通过这次访演,加深了奥克兰地区人民对中国民族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3.
“……他无论何时,都不持一成不变的定见,所以永远不能彻底理解他。”“你象大家一样,也想把他说成是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人吗?”“不,决不是这个意思。我想说的是,直至如今,人们并未真正地理解他……”  相似文献   

14.
我在大理     
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12年年会的召开,我在去年秋意浓浓的11月,有了一次难忘的采风之旅。在现代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他身上不得不接听的手机,他随时"飞"出的微博、彩信,都好像给自己装了GPS,无意间在告诉别人:我在哪里。——我在宾川,我在鸡足山上。天不亮我们即起,从住地向位于宾川县的佛教圣地鸡足山进发。车到山下停车场,换乘电瓶车到玉皇阁,然后再乘缆车,直向海拔3248米的最高峰——天柱峰攀去。走下缆车,要到达金顶寺,还要徒步爬几百米的山路。我望着已被踩在脚下的层层云雾,有了成就感,顾不得气喘吁吁,兴致勃勃地随大家拾阶而上。有人说,一百个人登鸡足山,就会有一百次顿悟。我的感觉是,当你置身于这座名山时,你就开始一种神圣的阅读了。法师说:"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没有觉悟的佛。"一个个  相似文献   

15.
雷鸣 《世界文化》2005,(4):18-18
狄更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休闲时经常去一泓清的湖畔钓鱼,以此缓解身体疲惫。一天,狄更斯正在一处山青水秀的水库钓鱼,忽然一位陌生人走到他的身边问道:“怎么,你在这钓鱼呀!”狄更斯直了直腰点头回答:“是的,今天很不走运,钓了半天没钓到一条鱼,可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却钓上了15条大鱼。”“真的?”陌生人说:“你可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里管鱼的,此处禁止钓鱼!”说完,陌生人掏出笔写了一张罚单。狄更斯见状不慌不忙地反问:“先生,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作家狄更斯,我说钓了15条鱼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是我的职业。”陌生人听后耸了耸肩,…  相似文献   

16.
“祖国培养了我,我要尽我的能力报效祖国。”一位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多次这样说。他,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  相似文献   

17.
与鸟共存     
铁栗 《大理文化》2004,(6):12-13
一位朋友约我去弥渡,说是去采访张应徐.我不知道谁是张应徐,但我知道弥渡是<小河淌水>的故乡,我同意和他一起去是受了那首民歌的吸引.朋友早已加入了有车一族,平日出去采访都自己驾车,这一次也是.他在车上对我说,张应徐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养鱼人.后来他的鱼塘里落下了一群鸟儿,鸟群吃了他的鱼,他干脆就由一个养鱼人变成了养鸟人.  相似文献   

18.
请告诉我你是谁 "请告诉我你是谁?"这是我突然收到三条陌生的连续短信之后,怀着抱歉和谨慎的心情,给对方的回信. 远离城市久了,便有了心距. 心是跟脚一起走的,脚到了哪里,心便到了哪里,即便回望,那片曾经属于你的风景,已然被岁月的烟尘模糊. 我的眼前是满坡的植株,它们包围着我,把我的生命染成了绿色.如此,我的脑海里,还占据着与此有关的许多事物.渐渐地,那些关于城市的往事,那一张张关于城市的非常熟悉非常生动的笑脸,淡出了记忆.  相似文献   

19.
最后一课     
尽管实习结束了,可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我的心依然活跃在我那群可爱的学生中间,尤其是我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 离开实习学校的那天早晨,我依旧到操场上守操.这是作为一位见习班主任所要实习的内容之一.就在这时班主任走了过来,微笑地对我说:"杨老师,我们班的同学想邀请你在今天给他们上最后一堂班会课."真的吗?"我当时很激动也很兴奋."好!"我没多想就爽快地应了.可是这也许是我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节课了.最后一课?多么令人心酸的话语.虽然在三尺讲台上,我也只不过站了那么几节,但是我却对这神圣的职业怀着深深的敬意与眷恋.  相似文献   

20.
侯颖 《世界文化》2005,(7):28-29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说《情人》中写的一段话。那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13岁的法国少女和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发生在越南的一段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L’Amant)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此之前的一年,该书就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