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尽管有的记者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采写新闻,仍难免有失真的报道。这类失真的报道,与哪些不负责任的造假新闻完全不同,它没有主观恶意,所以不能一概用“职业道德缺失”、“主观过错”、“胡编乱造”这类词去指责,而是需要认真寻找原因,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谓真实,就是跟客观事物相符合。但是,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事物本身的多侧面性、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和选材的随意性,可以轻易地对人和事从某个正反视角进行报道,这往往造成新闻中具体事实不假,而新闻所反映的主题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事物本质的失真现象。失真,按《辞海》的解释:“就是走了样,与原来的形状、性质、意义或精神不符。”它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使受众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下决心杜绝失实报道的同时,解决新闻失真问题,才能保证新闻真实性的生命之树长青。新闻失真,记者和编辑都有责任。从采写上来  相似文献   

3.
一、角色新闻——透过主观镜头的客观报道影视专业中有一个术语——主观镜头。这种镜头是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事物。这种主观镜头也使观众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于是,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也成了观众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要求记者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以被报道对象中一员的身份去进行观察和发现新闻。这种"角色转换"与记者"到现场"、"下基层"、"暗访"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里最关键的是,记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以记者的身份出现,而真正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比如记者真的去干上几天售货员,按时上  相似文献   

4.
俞浙前 《新闻实践》2011,(10):50-51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除了作者主观造假之外,最为常见的恐怕就是信源失实。很多人以为,这类失实多见于“负面报道”或“突发事件”,但笔者认为,这些领域并非“重灾区”。因为在做这类报道时,绝大多数记者会异常警惕、如履薄冰。相反,更需要重视的是“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5.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尽管新闻媒体不断曝光,新闻失实、失真的情况仍然存在! 失实指的是新闻作品反映的事实与实际情况部分或全部不相符合。作者任意虚构情况,进行合理想象,甚至整条新闻的胡编杜撰。失真指的是新闻作品反映的事实虽然完全准确,但缺乏全面性,与社会生活中这类事实的总体不一致。西方国家一些新闻机构对于我国人权状况的报道,大多采取此种“客观”方式进行了歪曲、片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下,当今的电脑技术不仅能够对照片进行改头换面,甚至可以无中生有。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列举了新闻摄影报道隐性失实的多种表现,并归于三种主要原因: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故意、技术失误和与受众的共同文化错位。讨论在新时期下如何避免新闻摄影报道隐性失真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介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准则。失去真实性的新闻对受众而言无任何价值,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古往今来,探讨新闻失真的著作文献有很多,他们从各种角度论述了新闻失真现象的成因。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叙述学的视角,对几十年来无法解决的新闻失真问题加以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媒体采编播工作中的"叙述"环节,从叙述学角度探讨媒体中的不当叙述可能导致的新闻失真现象,旨在用叙述学知识指导媒体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减少新闻失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媒体的基本报道方针之一.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却不一定都能取得正面的宣传效果.有一些正面报道,表面看来主题鲜明,角度巧妙,很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然而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显得"假、大、空"甚至导向错误,非但没有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不良的影响.这类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和公信力.那么,如何有效防止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呢?  相似文献   

10.
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新闻真实性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二是对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三是报道的事实与这类事实的整体要一致。从哲学的高度看,新闻和真实并不是一回事,它们分属于主观与客观,新闻的真实性标志着主客观的统一性,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来确定新闻真实性的标准。新闻本性的含义就是真实。它有独特的特性,即真实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报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它要求报道事实准确,稳妥把握,注重效果。舆论监督报道最忌主观、片面和随意性,因为这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搞不好还会惹上新闻官司。因此,有必要谈谈记者采写这类稿件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一、采访时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相似文献   

12.
经济报道是人类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这类报道一般来说,以非事件性新闻为主,依靠数字说话。它没有民生新闻那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没有突发性新闻事件那样强烈的现场感,也就是说经济报道在表现方式上存在着呆板、  相似文献   

13.
徐迅雷 《青年记者》2007,(17):63-63
新闻似乎越来越喜欢拿受众寻开心了,它就是不肯在细节上求真求实。细节的失真,最容易让媒体世界扭曲。这次海霞"解说门"事件的报道如果是失真的,那么,比较其"失真流程",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14.
正面报道隐含着的负效应给社会造成的伤害,有的比正面报道所产生的作用要大得多。这类报道的特点,一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并无主观上的臆造,就报道所涉事实本身而言,真实,准确,文字表达也无明显不妥;二是当读者就新闻事实思考时,即可感到内含着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成份;三是隐蔽性大,危害大,宣传效果差。 为了进一步认识这类报道的特性与危害。我们先分析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的真实性标准不是“5W H”。而是,第一、新闻评论的依据是真实和准确的;第二、新闻评论的论题是合乎实际的。具备这两条新闻评论就是有真实性,否则就是失真的评论。新闻评论的失真比新闻报道失实有更大的可能性,而且造成的危害更严重。可是很遗憾,新闻评论失真没有新闻报道失实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各报几乎都有社会新闻版、法制新闻版。这类版面可看、可读的内容确实不少,一是报道的都是社会上比较引人注目的事情,而且常常有故事、有情节;二是这类报道常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新闻,是专指有关科学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诞生与应用的一类报道。这类新闻在写作上的一个常见毛病是专业术语多、数据多、论证多,很难说有什么趣味,常常“新而无味”。其实,并不是科技新闻本身没有趣味,从某个角度讲,科技新闻包含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自由观主要体现为喉舌论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对立,但是前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后者的一些有益观点。西方自由新闻观中凭借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围绕人而不是物来传播新闻的优点是值得借鉴的。反观我国部分新媒体对"东方之星"号客船翻沉事件的报道,主要存在三大问题:新闻报道主观化,新闻互动娱乐化,新闻评论趋同化,这些问题需要新闻人在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上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学中,新闻体裁没有“会议报道”或“会议消息”、“会议新闻”一类,倒是在《书学》中找到“会议纪要”一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会场的画面和会议的内容,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这类新闻称之为会议报道或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