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省(xing)的本义为用眼睛观察草木出生,后引申为观察入微。"省"在语用中发展,《汉语大字典》共收录了7个义项。先秦儒家和道家在使用"省"字时,不仅把握住"省"字的本义,更深刻地发展了"省"的内在机制。通过内省,儒家把自身的修为与理想道德联系在一起,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通过内省以追求领悟真理,达到物我化一,逍遥无待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人生应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者也,尽制者也。两尽者,足…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是人类发展史教育史上一大进步,它明确了教育目的,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指明方向.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属"圣人君子人格型态","内圣外王"是其固有特质,礼仪教化与道德战履是其实现之两途,"学"乃是儒家通往理想人格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精神主旨,以"内圣外王"为人生坐标,追求德性和"道德自我"的精神建构与价值实现,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核和个体生命价值理想主题.道德自我的建构与价值实现兼具伦理自然主义与道德理性主义相统一的特征;通过道德实践奉献于社会以及通过修养提升个体人格,是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慎独"作为儒家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根源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传统"慎独"精神所提倡的理性自觉、自我约束、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目标与网络道德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加强"慎独"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持久性、自觉性、自律性、实践性,提升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呈现和现实形态,儒家通过培养君子来传承儒家文化,进而实现其“修齐治平”“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君子具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基本内涵。道是君子的信仰和方向,德是其内涵和修养,仁是其德性的合理展开,艺是其现实载体,既凸显了君子作为“理想的人”的一般本质,又富有关切人伦日用的社会现实性。君子以“好学:学思并用”“克己:慎独内省”“力行:改过迁善”为养成路径。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其人格范式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渭南"三贤"有着责任意识与济世之风,"三贤"把勇气、智慧和创造力应用于庄严的道德实践,表现出独特的精神力量和深邃思想,以此展示其儒家理想人格。儒家理想人格是高度政治化意识形态的实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普遍性,是民众追求和努力实践的目标。因此,渭南"三贤"的理想人格永远具有感召力,其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武学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强调积极入世,希望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政治理想。就从政而言,儒家主张用读诗书礼乐来教化百姓,通过  相似文献   

9.
儒家理想人格对冰心有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她重视道德的价值,并以“圣人”“君子”理想人格作为自己努力的最终方向。“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一直左右着冰心人格范型的选择方向,成为决定她人生选择与写作价值取向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1.
修身与为政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倡导"性善说",希望人君或者执政者通过修身和道德培养成为仁君仁臣,从而推行仁德与仁政,最终实现王道政治。以修身为前提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政治理想,然而过多强调道德修养在政治中的作用,往往使人误以为孟子将道德修养与为政二者混为一谈,即只要能够通过修身做到道德修养的提升,便自然会得到理想的政治局面,无需其他的政治建设。这也成为儒家政治思想受到现代政治学说诟病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孟子不仅仅强调个人品格的修养在为政中的作用,而且提出将修身的基本原则贯穿于为政之中,重视制度建设,以此来更好地约束为政者,实现修身与为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学派是一个倡导人们自觉地认识人生并努力地践行人生的思想流派。孔、孟及其后继的儒学诸子始终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一个理想的人生一直是他们在关心人类社会时首先要极力关心的问题。儒学的人生修养理论基于道德人的完美追求,它所展示的人生境界、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以及修身要旨,既对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也为现实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创造壮美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止于至善─—儒学的人生境界观 儒家经典《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之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修身之道。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天赋的光明德性,但这种德性不能自然彰明,而是需要人为地修明,这就是所谓明明德。在修明天赋的光明德性之后,还要推己及人,让天下百姓都能明明德,使全社会的道德面貌得以日新,这就是所谓亲民。而明明德和亲民都要止于至善,也就是说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儒学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展现其人生境界的全部内涵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成人之道,是通过自身的修炼,成为一个理想的、完善的人。成性就是成人,人性的完善就是人的完善。先秦儒家的学说虽然千差万别。但字里行间却体现出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操作程序即是对如何成人的完美概括。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对人格的自我完善即道德自律的提倡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这也是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传统经典《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既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也是一种以追求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其价值意蕴相当深远:"止于至善"修养境界的设定不仅是人生努力的目标,还是彰显道德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标杆;"止于至善"的人格境界,凸显了修养过程中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实践精神;"止于至善"的修养目标,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切实可行的榜样形象。这些思想历千百年而不失其光辉,引导着人们抛弃消极的自我而走向完善的自我,其当代意义和普世价值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5.
从魏晋南北朝文人家训看其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文人在家训中经常真实表达他们的道德信念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其理想人格的建构模式基本是通过树立修身典范与道德楷模的方式来凸显理想人格。其理想人格的基本特质是:其一,胸怀大志,立志高远;其二,坚守道德信念,具有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其三,对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由于时代背景、社会氛围与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造成理想人格实践过程的艰难与曲折,具体表现为:其一,理想层文人对理想人格的坚守;其二,现实层文人理想人格的丧失;第三,徘徊于理想层与现实层之间的文人理想人格具体实践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6.
简论儒家“修身”的目标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伦理学。其思想体系围绕“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这个总纲.以“修身”为本.以“仁爱”为核心内容,积极主张人应当具备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人们在道德方面不断地自我完善,最终达到忘我境界,成为大公无私的完人,即孔子所谓的圣人、君子之类。本文作者从儒家“修身”学说的本体,认识、方法几大层面,概要而简明地论述了儒家“修身”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立论基础,并对其中涉及的某些基本范畴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屈原与荀子生存于战国道德衰微的动乱时代,但他们却能凭“道”自任自重,以修身为要务,本着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坚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守住了儒家持“道”的人格传统,这是屈、荀表现出的人格一致性,也是战国各区域文化交融并趋向统一的先兆;另一方面,因他们的社会角色和其生存的区域文化的悬殊,又导致屈、荀在能力与性格等人格层面的差异,而他们人格的多样性正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当代道德人格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道德人格异化现象.回首故往,中国乃道德礼仪之邦,儒家的理想人格更是强调重德精神.通过分析儒家理想人格,吸取其精髓部分,为当代道德人格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的道德理想孙建娥道德理想是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的集中体现,亦即道德上的理想人格。它是一定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的反映。探析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的道德理想,关系到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评价问题。有人为把毛泽东思想说成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修身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内容,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为基本模式,以君子和人民公仆为理想人格,以解决新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为使命,以世界各国修身思想为借鉴、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在修身内容上,将偏重于"爱有差等"的传统私德修养转化为大德、公德与私德修养相结合;在修身模式上,将道德自律的基本模式转化为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在理想人格上,将君子人格转化为君子和人民公仆相结合,由此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