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鲁迅曾恰当地评价《史记》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研读《鸿门宴》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 ,或用长篇大论 ,或用片言只语 ,既表现人物的优点 ,又表现人物的弱点 ,塑造了一个个复杂又统一的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也是褒中有贬、贬中有褒。尤其是刘邦和项羽更值得玩味。一、对刘邦褒中有贬表面看来 ,《鸿门宴》中表现了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机智善断的特点 ,这是一目了然的 ,毋须赘述。但只要认真品味 ,我们不难看出 ,作者也揭露了刘邦虚伪、怯懦、狡诈 ,甚至无赖的品质。首先 ,作者通过刘邦一连串的言行 ,揭示其劣性…  相似文献   

2.
何谓“褒词贬用”?那就是采用说反话的方法,把带有爱的感情转化为贬斥、憎恶的感情。例如: 玉宝心想:“好小子,我早就想揍你了……今天你自己送上门来,真该你交运的时候了”。(摘自《高玉宝》) “交运”本是褒义词,这里用其反义,实  相似文献   

3.
褒奖孩子,应注意言辞适中。言过其实的夸奖会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例如,被夸为“小机灵”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必须获胜,不能失败”的心理压力;或者相反,使他得意忘形,目无他人。而被誉为“小数学家”的孩子,可能会自觉地压抑自己爱好艺术的情趣,甚至有可能会钻牛角尖,深深陷入虚幻的冥思苦想之中。对孩子的天赋要有洞察力。你觉察出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可多多鼓励他,而不要过分抬高他,鼓励比过分抬高要有益得多。比如对孩子说“你是聪明的孩子,我知道你能够做好这件事的”就比说“你是个  相似文献   

4.
在讲初中语文第五册上的《芋老人传》时,我曾这样问学生:文章中的相国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多数学生都说,他“不忘老人芋”,知恩善报,虽也有点忘旧,但只在吃芋这件事情上。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不错,文中的相国两次说过“不忘老人芋”,然而,它们的含义是各不相同的。当年的书生(即后来的相国),从郡城参加童子试归,中途遇雨,跑到祝渡老人屋檐下躲避,老人见他“衣湿袖单,影乃益瘦”,一幅可怜相,便  相似文献   

5.
明代书坊刊刻了众多带有插图的《三国演义》,插图的绘图者首先是小说文本阅读者,而后根据对文本的阐释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绘图,通过插图传递给读者加工后的文本信息,是对文本的二次创作。《三国演义》插图对文本"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没有始终遵守,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曹操形象在叶逢春本插图中得到维护和美化,诚德堂本插图对曹操不置褒贬,万历中后期,双峰堂本及以后各刊本插图,对曹操进行严厉的指责。这反映了书坊主的主见,还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6.
赵建茹 《语文知识》2005,(11):22-22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三国演义》中蒋干的说客形象作了这样的评价:“蒋干‘惊愕’不敢多言,这‘惊愕’反映他实际上是一个胸无城府的怯懦者。”这里将“胸无城府”当作贬义成语,用来说明蒋干没有韬略算计,实属误用。  相似文献   

7.
一、表演场景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像《荷花淀》《项链》《守财奴》这些文字较浅显的课文,学生早已先睹为快,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品味揣摩人物,探讨作品主题,而不是作枯燥无味的内容分析。如《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怎样?)或设想另外的情节(如果项链未丢,玛蒂尔德会怎样?)。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对于他们的评价我们往往是“先褒后贬”,先肯定成绩然后再指出不足,然而一次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我对这种评价方式产生了质疑。  相似文献   

9.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描绘的重要形象之一.在小说中,曹翁既刻画了她的阴险残忍、贪婪成性、逞强弄权,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美艳动人、幽默风趣、随机应变、聪明睿智、富于谋略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2013年9月3号的《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京沪征收拥堵费引争议》的文章,文中有“近日,关于‘北京、上海正在研究征收拥堵费’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不仅引起了两座‘大堵市’市民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全国其他城市群众的‘效仿’担忧”一句,笔者经过仔细推敲,认为句中的“甚嚣尘上”实在用得不妥。  相似文献   

11.
笔者前一阵子读了一篇名为“话说Orient(东方)”的文章,文中特别提到了Oriental是“亚洲的;东方的;东方风格的;东方人”。深感Oriental是个好词。但2002年4月27日《参考消息》时事纵横栏目的“美官方文件将禁用歧视亚裔人词汇”一文中,却特别指出:Orient这个词从历史意义上讲是含贬义的。出生于香港,目前在华盛顿大学任种族研究问题教授的康妮·苏说:“他们可  相似文献   

12.
何佐华 《教育文汇》2004,(11):34-35
一篇《项链》.我教了不下8遍。传统的教材,传统的教法,愈教愈感到失落,憋闷。那一条项链,在我的内心,20多年来熠熠生辉,拂拭不去。那可怜可敬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时时站在我的面前.逼视我的《项链》教学,审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用心.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是一篇历史传记,因此要回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须先弄清一个观点,即:如何看待历史?有人以为,历史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任你去梳妆打扮,换句话说,可以随意褒贬。这是完全不承认历史的客观性。但也不能认为历史事实和物理事实  相似文献   

15.
《项链》主题的新思考江苏/陈章明吴月清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确实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玛蒂尔德命运的变化,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由微讽而转向同情。这种同...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性都是爱听正面的和赞赏性话语,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但说教者有时又必须从反面批评和贬斥对方,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而又尽可能少地触伤对方达到说教者预定效果,在生活中,对于说教者,特别是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还要能适时地采用实贬明褒的谈话技巧。实贬明褒,即劝说时,对对方的某些固有的或瞬时闪现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褒奖,以便对方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减轻挫败时的心理困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人教版)》指出,《项链》“这篇小说抓住细小题材反映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个论断很有指导性。我们应该弄清楚这种深刻社会意义是什么。路瓦栽夫人生活道路上的转折是由于丢失了项链。她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年轻时总梦想奢华的生活,爱慕虚荣,丢了项链之后,为了偿还那笔可怕的债务,他熬过了十年穷人的艰难生活。如果作品的思想意义仅仅是对虚荣心的批判,那么这种批判就是安排一个丢项链的偶然事件,这种批判以偶然性为基础,是多么无力,作品也很难说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无怪乎不少人把路瓦栽夫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唐玲 《教学随笔》2007,(4):32-33
【教学案例】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牛津译林小学英语初中预备课程的第三单元my friend。对于我们这个班级来说,要在前面的知识已经牢同掌握的基础上接受这课的几个新单词,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所以对于这堂课,我是有充分把握的。在例行的师生问好之后,我就利用简笔画教授了long和short,并让学生自己说说His hair is short.Her hair is long/short.一切都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进行着。但是当我教完fat slim thin pretty strongt all之后再让学生互相评价时,情况就变了:  相似文献   

19.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不仅因其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具有精湛的写作技巧,使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项链》一文发表于1884年,当时法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思想上也越来越腐朽堕落,整个社会呈现着一种病态。在这种社会里,人们普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小说《项链》里,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想凭着自己的美丽动人,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为出  相似文献   

20.
庆淑梅 《学子》2004,(6):47-47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同学们几乎都读过。《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我认为,《项链》的主题除了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外,还是一曲诚实守信的颂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