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集中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并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细读《祝福》,不难发现,小说冠以“祝福”这个标题,不仅是为了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某种气氛,更因为它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悲剧的历史正是在一次次的祝福中渐次展现的。  相似文献   

2.
“描写了几次祝福”这一题目,自课文“练习”迻录。练习题指向明显:小说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不是“一次”,而是“几次”。笔者执教是篇多年,印象中,小说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似乎只有祥林嫂“穷死”在鲁镇那年的一次。一篇小说,作者对一种民俗的“描写”,如没有特殊需要,自然也无须有“几次”。然而,查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编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说是言之凿凿。  相似文献   

3.
陈琳同学问: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总觉得作品中的“我”有点阴阳怪气,很不是滋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我”这个人物呢? 《祝福》这篇小说是通过对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来深刻地反映封建礼教摧残下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  相似文献   

4.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每读此文,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就会引起我的同情、激愤,使我们对黑暗旧社会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是一个悲剧,但作者为何要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安排在“祝福”中呢?小说为何又要以“祝福”为题呢? 根据课文情节,我认为:“祝福”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祝福》起于“况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祝福》中 ,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主人公之外 ,文中还刻画了一位和祥林嫂同样重要的人物———“我”。跟祥林嫂比起来 ,由于“我”这个人物形象缺乏祥林嫂的悲剧震撼力 ,所以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 ,在《祝福》中 ,除祥林嫂之外 ,“我”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 ,《祝福》中的“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视角 ,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文章一开始 ,就让“我”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进行思想交锋。鲁四老爷的思想腐朽陈旧 ,对社会革命极端仇视。因此 ,…  相似文献   

7.
“祝福”及其他江苏兴化市昭阳中学黄德焘本文讨论鲁迅小说(祝福)三个问题:什么是“祝福”;几次描写“祝福”;祥林嫂死于何时。讨论这些问题必须从(祝福)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一、什么是“祝福”(祝福)这样介绍:“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  相似文献   

8.
准备教《祝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直接与文本对话,觉得鲁迅先生写“我”有很深的用意。然而,查看到的很多资料都只是把理解的重心放在祥林嫂这个人物上,要么是忽略了“我”,要么只是说“我”是小说的视角,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仅此而已。我们都在强调作者意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叙述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祝福》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阐释了以“祝福”为题的含义,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深入的程度看,又觉得有些缺欠。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一、小说的艺术框架小说以倒叙方式描写了在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  相似文献   

11.
王涛 《语文天地》2009,(7):36-37
众所周知,《祝福》是鲁迅小说的名篇.祥林嫂则是其核心人物。在小说中。祥林嫂悲剧性的一生。印证了中国传统礼教虚伪、腐朽以及吃人的本质。毫无疑问。祥林嫂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作者却是用“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祝福》是一篇思想深邃的小说。它的结构也很特别。它由两个故事构成: 一个是祥林嫂的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祥林嫂的提问是两个故事的连接点。祥林嫂的故事又是由两个“二难选择”构成的,“我”的故事也是由一个“二难选择”构成的。“二难选择”是一种假言选言推理形式,它含有两个假  相似文献   

13.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  相似文献   

14.
过去,人们对鲁迅小说《祝福》中人物形象作分析时,大都只着重分析祥林嫂,个别同志兼及鲁四老爷、柳妈和贺老六。却往往忽略对作品中的“我”作全面透彻的分析。我认为这是欠妥的。因为《祝福》深刻而重大的反封建主题正是通过“我”与祥林嫂以及鲁四老爷的对比来体现的。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处在“五四”后革命低潮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曾经积极参加过斗争,而在受挫折后则逃避现实。“我”是《在酒楼上》吕纬甫式的人物。面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不是积极地投入革命斗争,而是内心感到苦闷、彷徨,  相似文献   

15.
《祝福》全文采用第一人称来记叙,而祥林嫂的主体事迹则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这种人称使用方式上的“错位”既显示出祥林嫂人生命运的悲苦和凄楚,又体现出小说情节建构手法的高妙,更预示着小说深刻的社会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小说之一,文章应用明暗两条线索进行组织。祥林嫂死于中国人民的相互祝福声中;旧中国的劳动人民死于封建,资本主义的祝福声中,祥林嫂更死于她自己的魔掌中,她更是在自己对自己的祝福声中忽忽地离去,留给他们的除了她的那些“阿毛的故事”外,另一无所有。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祝福》中,“我”和柳妈都是祥林嫂一生中遇到的重要人物。对祥林嫂的命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都是善良人,同情祥林嫂;但他们的“善”既有相同点,又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祝福》中一共有六处提到钱,在此略作分析。第一处,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打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这里说“五百文”,而不说“半吊”之类的大单位,目的是夸其工钱之多,从而说明“四叔”是出“高薪”来聘祥林嫂这个“打工嫂”的,简直是十二分的对得起祥林嫂了。这也为后来“四叔”抛弃祥林嫂做了铺垫:以前还是很对得起祥林嫂的,之所以要“开除”,实在是出于无奈。鲁迅就是这样冷静地嘲讽“四叔”那些堂而皇之的封建卫道士形象的。第二处,是祥林嫂被婆婆绑架的时候,她婆婆到“四婶”家“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祝福》作为经典篇目,选入中学课本已经将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祝福》中人物、主题等基本要素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读。在现行的教参中,编写者给我们的教学提示大多集中于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上,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视野也大多集中于这些方面,而对于小说中重要人物“我”则分析很少,  相似文献   

20.
学生:关于祝福的含义,不是很清楚吗?教参上说:“‘祝福’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其反动政权的一种手段,而广大人民则把它当作鬼门关。样林嫂就是在富人的祝福声中死去的。通过这个标题,作者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故事的悲剧性”。你为什么还要叫我们再好好思考一下呢? 老师:这么说你是教参的的忠实读者了。是的,谁看了《祝福》,都会产生和与教参大致相同的想法。以往的很多教学参考资料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同意,但是它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入思考。问你一个问题,在小说中,是谁祝福谁呢? 学生:当然是神祝福人了。小说中不是说,“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吗?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理解问题的关键。祥林嫂死后。天地圣众才出来给鲁镇的人以无限的祝福。小说这样安排的意思是很明显的。祥林嫂是被摒除于幸福者之列的,而其它被祝福的人是幸福的,也就是,四叔、柳妈以及那些有意无意地关心祥林嫂命运的人是幸福的。这就是教材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