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都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广播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其优势之一在于以声取胜,以声感人。带音响的报道即录音报道,才具有广播的特色。广播新闻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广播同报纸、电视、网络等一起悄然点燃了传播媒体大战,如何能赢得更多的受众,是当代广播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话题。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广播人要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增强广播的感染力,以此来影响受众。大力提倡广播记者练好嘴上功夫。广播是以电声为媒介的现代化舆论传播工具,是一种语言艺术。广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声音的传真性,是其它报道媒介不可企及的。广播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记者的唯一选择:以声音为表达手段,成为带话筒的记者。广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带声音的录音报道,…  相似文献   

3.
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媒质的广播新闻,应该大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展现。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的声音,为广播报道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与运用新闻报道的种种声音,才能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收听兴趣,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4.
哈悦 《记者摇篮》2005,(5):43-43
以声音作为惟一传播媒质的广播新闻,应该大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展现。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为广播报道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与运用新闻报道的种种声音,才能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收听兴奋,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5.
与报纸、电视的新闻传播手段相比,广播新闻的传播手段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靠声音传播信息,也主要靠声音来刺激、吸引受众。这就为广播人提出了一个话题:广播新闻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一、广播新闻应追求“视觉化” 即通过采访,运用音响和写作艺术,想方设法地获取感性的画面,把听众“带进”新闻现场,唤起其思维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感知事物形象,从而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音响的运用是广播新闻区别于其它媒体新闻的主要特点之一。广播新闻通过来源于生活、原汁原味.真实有效的音响表现新闻事实,充分发挥广播“声音见长”的优势,让受众听到声音、看到画面、感受到气氛,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效地弥补广播媒介画面缺失的遗憾,让广播节目从平面走向立体。  相似文献   

7.
张辉 《视听纵横》2006,(4):33-35
一广播的受众通过听声音来获得信息和娱乐,声音既是广播传播的唯一媒介,同时也是广播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然而,作为广播新闻报道,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声音,过去利用得不够,现在也没有处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那就是记者的现场口述报道。口述报道可以出现在专题新闻、综合新闻、滚动  相似文献   

8.
当今媒体惟有广播只靠声音传播,被受众称为"耳朵媒体"。怎样把广播办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型媒体?作者认为只有通过策划各种新闻活动,才能让受众真正参与进来,以耳闻目睹感受体验型广播。本文提出地方广播应从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加强广播民生服务、观照社会特殊群体、打造广播品牌、强化广播突发性报道。  相似文献   

9.
张辉 《中国广播》2006,(9):33-35
广播受众通过声音来获得信息,声音是广播媒介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一般认为,广播的声音有播音员的声音、嘉宾或听众的谈话、现场录制的声音和音乐。在广播新闻节目里,最多的声音形式是播音员的播音。过去广播新闻记者过多地依赖文字,习惯把新闻写成文字稿,然后通过播音员播报,现在这种形式仍在大量使用。目前,新闻播音员的播报形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近几年来经常可以听见的播音员说新闻。播报形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给听众增加了新鲜感,也能让新闻更具可听性。然而,作为广播新闻报道,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声音,那就是记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广播新闻以声音吸引受众,音响是声音的一个重要要素.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录音报道是经常出现的一种体裁,而在这种体裁中如果音响运用得好,就会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达到赏心悦耳的效果.反之,劣质的音响不仅不能突出广播新闻声音的优势,还会给原本的新闻作品减分.无论是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还是后期剪辑制作过程中,音响运用得当与否,决定着...  相似文献   

11.
巩明 《记者摇篮》2001,(10):31-31
广播媒体是一种声音媒体,也是广告信息传递最快的媒体之一。由于广播媒体同时还具有对突发新闻进行同步传播及不用文字做载体传递信息,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和极强的亲和力等优势,所以,广播媒体的广告经常被广告主及企业选用。这种以声音为主体的广告形式决定了广播广告只能通过对受众听觉的吸引而唤起人们的注意、兴趣和感知,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因此,广播广告的声音的魅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要办好城市广播新闻,就必须利用地域优势,发挥广播特色,创办服务本地市民、对受众有益、有用的新闻。从节目理念和内容方面,要注重时效,加大新闻评论力度,彰显广播优势。同时,也要密切融合新媒体技术,提升影响力,弥补广播的劣势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有观点、有品质、可听性强的广播新闻。  相似文献   

13.
王颖 《新闻传播》2013,(12):294
广播新闻播音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相比,广播明显具有着自己的相对优势:传播速度快;受众接收信息受硬件设施限制较小,收听随意性强;以声音为传播介质,富有感染力等。从广播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目前广播频率细分为新闻、音乐、文艺、交通等多个频率,众多的频率使得广播受众群在不断细分。本文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语言上的感知与运用的比较;第二部分是技术上制作上与表现形式上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聂巧 《中国广播》2010,(7):55-57
如今的新闻竞争很难做到信息源的独家垄断,要想抢发“独家新闻”更多是要在报道方式上追求个性以吸引受众。利用声音优势,大量采用讲故事的报道方式、回归广播本质,是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本文选取中国之声对玉树地震的报道案例,从不同方面论述广播报道中故事化新闻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四大新闻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都有各自的传播优势,也有各自的传播特点。如何有效地发挥广播自身的特点,让其在新媒体时代还能吸引住受众,成了当前广播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广播新闻应通过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来拥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广播新闻中的纯文字稿件。广播新闻诞生之初,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多以文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新闻靠声音传播信息,也靠声音来感染、吸引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必须在"声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声响"的传播优势,让"声响"成为广播新闻的主流,以"声"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广播新闻能够"响"彻大地.  相似文献   

17.
新闻连线节目是指运用先进的音视频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人员连在一起,就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话题,展开叙述或者讨论的节目。运用这种连线的方式,可以让远隔万里的事件发生地现场或相关人士和直播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让受众更多地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的传播工具,现代通信技术为声音传输带来的便捷更使连线在广播中可以大展拳脚。如今,新闻连线节目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广播的新闻节目中,以其形式新颖、信息量大,可以极大地发挥和调动广播的技术优势而深受听众喜爱。如何更好地做好新闻连线,更好地体现广播特色,下面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18.
传播科技是指支持传播活动进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①传播科技的进步促进新闻报道的变革,对新闻报道的报道方式、写作手法、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以来传播科技的发展与新闻报道的变革 1.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以声音和图像为主.广播和电视报道使新闻报道的符号由文字转变为声音和图像.广播中不仅有人的语言,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的画面形象生动,给受众带来直观的现场感.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的广泛应用,电视逐渐成为人们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广播向“专门化”和“本土化”发展,面向特定的群体发展新闻广播、音乐广播等.以文字为依托的传统报业也在新闻报道声音化、图像化中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9.
全新闻电台是以新闻立台,全天候保持新闻敏感,不间断播报世界上的重大新闻事件,满足广播受众的信息需求。在我国四级办广播的环境下坚持创办全新闻电台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大广播主阵地、建设广播文化强国、满足受众需求、保护广播文化。当然,创办全新闻电台受到法律法规、频率资源、节目内容来源、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全新闻电台在节目编排和运营上应有战略性考虑,在节目编排上要考虑播出时段、滚动性新闻的编写、节目受众的喜好以及声音记者的现场直播等多种因素;在节目运营上做好受众调查和全新闻电台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宣传。  相似文献   

20.
张仲兰 《今传媒》2011,(7):96-97,124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对城市新闻广播节目而言,它就是播音和音响的艺术,"让听者身临其境"一直是广播媒体最根本的媒介属性和竞争根本。清晨,当广播响起,富于朝气、响亮悦耳的新闻节目总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应该说城市台新闻播音的语言美,赋予一个城市以速度感、时代感。然而,在城市广播新闻实践中,新闻播音有气无力,没有感情;引用音响假大空已成为广播新闻追求音律之美的拦路虎。"合适的人不说合适的话",广播声音构成的语言、音乐、音响三大要素不能和谐统一,背后反映的是广播新闻人声音再造责任感的缺失和浮躁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