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杨绛先生的长篇散文《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这三个方面浑融一体、交相辉映地诠释了杨绛一家在梦魇和苦难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受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科学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知识分子在人格结构上表现出依附性与参与性的特征,与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上努力的方向。在中国行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中国知识分子应承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使命。而要建立起包含终极关怀的文化体系与社会批判体系,必须首先建立起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历史迷失的反思,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构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诠释中国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而外来的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与文化也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实现而冲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头脑。但由于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原因 ,在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电影中 ,知识分子被着意表现的是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 :只是在上一世纪 80年代 ,知识分子的个体价值才得以充分的、完全的实现 ;90年代则转到了对“个性”的质疑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的探讨上来  相似文献   

4.
《洗澡》是杨绛先生的一部社会小说,其人物带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和时代色彩。笔者在本文中试就在作品所展示的时代政治背景下,以余楠、许彦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前后其精神内涵、政治态度及情感世界种种差异性表现的分析,来探究杨绛先生经过历史的狂热与浮躁之后,冷静自处,默然静观,从客观、理性的视角洞析知识分子复杂心境的大智者风骨,并以此来探寻杨绛先生以历史见证人的深邃,达观,对知识分子复杂心迹深刻理解,对社会、历史、人生进行冷静思考的现实主义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随着晚清新政的开展,中西交流的加深,出于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责任,新式知识分子从知识观、历史观、政治观等层面,对"新"表现出广泛认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性日益彰显,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活动不断推向深入,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主要表现为淡化政治“情结”,追求独立意志、思想自由、以及不依傍其他阶层而生活等,而这种独立性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的、经济的和自身化知识等条件的制约。当前,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磨砺,就是要关注社会改革的现实,坚持批判性的职责,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来,中国作家的知识分子的立场曾发生过多次转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激变,他们隐性出场并开始发言.时至80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显现出了其精英立场.90年代,他们首先表现出大众化与狂欢立场;其后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则重新定位了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90年代末,知识分子出现了精英立场与自由立场的分野.新世纪以来,身为作家的知识分子面临种种困难,大部分作家表现出沉默与失语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从革新能臣到自由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柳宗元一生的经历是从革新能臣到贬官,再转变为自由知识分子,最后又回归到官场.柳宗元虽然不是自觉的自由知识分子,但他在永州十年间留下的文章却表现了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鲜明特点.文章对柳宗元在哲学、政治思想及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表现出的自由知识分子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时代意识产生。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第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批判,西方文化优越论得以确立。第三,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功名意识日益淡薄,部分入开始了职业转型。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伦理政治与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政治的联姻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由这种文化哺育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注重以文载道 ,身体力行 ,以天下兴衰为己任 ,表现出很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走进新的世纪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只有把个人前途、个人利益、个人所追求的事业 ,溶化到中华腾飞、民族振兴的大事业中去 ,才能获得实际意义 ,个人的价值只有在这个大事业中 ,才能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的概念起源于俄罗斯。俄罗斯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层,具有思想和精神上的历史使命感,追求表现历史和道德的最高意义,热衷于在理论上认识世界,在实践上改造世界、造福人民——这就是知识分子一词在俄罗斯的文化意义。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独特性在于:具有强烈的济世救民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的圣徒精神,思想和行动表现出双重性、矛盾性和极端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仅作为一个精英阶层承担着启蒙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同时,新旧文人在政治、经济制度交替变革的文化转型时期。又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心态。但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由于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相对劳苦大众"稍好"的境遇,然而由于他们的思想活跃,反映敏捷,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束缚和政治压迫就较一般群众为甚,知识分子感受到的迫害就格外深刻。在革命到来或革命退潮后。由于自身  相似文献   

13.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着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对自身专业价值和文化探索地位认可的意义,觉悟到作为知识分子应有一种自由发展、自由选择的独立主体意识。文章指出,寻求社会的、政治的、学术的、人格的自由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特征,然而由于20世纪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之途非常艰难。  相似文献   

14.
女性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政治地位的提高,关系到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性和平等性。新时期扩大女性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路径,必须推进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保障女性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平等性;完善妇女参政机制,扩大女性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培育先进的政治文化,增强男女平等的社会认同感;增强主体意识,促进女性知识分子政治素质的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描写的众多文士,或忠心或奸佞,或智慧超群、权倾朝野为万世敬仰,或误上贼船、丧命天涯不为人知,在罗贯中如椽巨笔的刻画下,三国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栩栩如生,其命运走向与其政治选择和文化心态有极大的关联性,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所表现出的政治觉悟和个性特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意义,研究《三国演义》中文士谋臣的命运归宿,是对历代文士政治选择与文化心态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16.
东北现代文学中有许多表现城市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生长在或走进城市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了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变迁中,在城市的旋涡中,在帝国主义侵压下的觉醒与抗争、痛苦与挣扎、逃避与无奈、困惑与沉沦等种种心态,表现出东北现代社会时期城市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由中心到边缘的大背景,从知识分子内在的自身发展和外在消费主义带来的浪潮分析"底层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身处的焦虑,来探索"底层知识分子"的道路。从"民族-世界"的横坐标上,底层文学是为民族的文学,从"个人-时代"的纵坐标上,个体不落后于时代,不拘于苦难模式,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审美性超越,通过干预灵魂"来"干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双重任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政治精英,他们须肩负起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政治任务;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知识精英,他们又须承担起建构民族新文化的历史重任。换言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一身兼任“文化人”与“政治人”的双重社会角色,具备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使得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追求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导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内心困惑与身心煎熬。作为近代中国典型的政学两栖型人物,罗家伦的人生境遇及其思想历程为我们解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20.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