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的论述,始终是奈保尔研究的一个热点与焦点.通过创作,奈保尔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奈保尔在后殖民文学界因"无根性"(roodess ness)而闻名,然而"无根性"是评论界对其写作边缘性质的概括,具有混合文化身份的他文化之根是在西方.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发现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然主义倾向。文章以奈保尔的短篇代表小说集《米格尔大街》为分析对象,揭示其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的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以及题材上“穷人的诗篇”的选择等等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流行一个观点:V.S.奈保尔文化"无根",是印度文化与英国文化共同孕育了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其实,这种观点忽略了作家受到的特立尼达文化影响.事实上,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家的出生地文学书写.所谓文化"无根",实际是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的表现,而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根源于其出生地特立尼达文化的无根性和杂糅性.  相似文献   

4.
童年时代跨文化熏陶,为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奠定了文化底蕴。青年时代跨文化教育,让奈保尔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归属困惑,这是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的动因。中、老年时代跨文化旅行写作促使奈保尔不断地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寻找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典型的飞散作家。  相似文献   

5.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6.
享有世界声誉的维·苏·奈保尔著作丰厚,其作品选取了诸多后殖民时代的国家与人民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各种诉求作为创作素材,后殖民话语充斥其中,彰显了后殖民时代的特征。基于此,从条件和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方面,探讨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的后殖民时代解读的种种情形。  相似文献   

7.
陆璐 《华章》2012,(20)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两周,其新作《半生》再次向人们昭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小说《半生》是奈保尔的又一部自传性小说.故事的主人翁虽然有着一些与奈何尔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威利则替作者承受了文化冲窘态所致的历史伤痛及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8.
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以系列人物传记蜚声世界,又因小说创作饮誉法国。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短篇小说,被法国评论家誉为“莫泊桑之后第一人”。《栗树下的晚餐》(1951)是莫洛亚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中译本1986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本文试就这部小说集谈谈莫洛亚短篇小说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信息平台     
英国作家奈保尔获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把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印裔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奈保尔祖籍印度,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群岛,18岁获政府的奖学金赴英国留学。1953年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定居英国。奈保尔是英语世界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折桂充满了暗示和巧合。暗示一:小说将向传统回归奈保尔小说往往在纯粹的小说技巧上并没有多大的突破,但是他的主题却是不容忽视的。综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大多都在内容创作上有一种宏大感,或者说一种史诗化倾向,这也是评  相似文献   

11.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描写的是米格尔街上的一些卑微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米格尔街上,形成了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的世界和一种狂欢化的存在状态。奇特是狂欢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所反映的实际上是米格尔街人生命中被压抑的激情。而透过米格尔街人狂欢化的生存状态的背后,体会到的却是米格尔街人生命中那深沉的悲凉。从其中可以体会到奈保尔对人,特别是对故乡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艾萨克.辛格因其小说以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来展现犹太文化以及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以辛格的短篇叙事故事《巴士》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空间的设置及其他叙事技巧几个层面上来分析辛格的短篇小说,重点探讨辛格是如何通过有限、间断、淡化的时间序列来构建无限、立体和凸显的空间意象,从而达到时间序列叙事作品的图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美籍犹太作家索尔·贝洛因其<绝望的"父亲">"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而于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贝洛在这篇小说里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对现在和未来都深感绝望的当代美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压力重重的美国社会里生存下去,如何解脱和释放自己.小说中贝洛竭力地为背负精神负担的知识分子呐喊,恳求社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建议他们寻求解脱的合适方式.  相似文献   

14.
维·苏·奈保尔(V.S.Naipaul)出生在中美洲特立尼达,是一位英国移民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创作,其中他的作品《米格尔街》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这部小说的语言,既幽默诙谐,又辛辣讽刺。这部小说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修辞学的魅力。此论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以及语言语境对修辞的影响入手,对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进行研究,并揣摩他的语言特色,体会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对当时社会丑陋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史康 《海外英语》2012,(5):209-210,230
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现代小说家之一。他那以"冰山原则"为主要特征的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使其成为蜚声世界文坛的一位文学大师。本文通过对经典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进行细致分析,具体阐述海明威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电报式对话、外聚焦型叙事视角和独特的象征手法来实现"冰山原则"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长篇小说《战争与人》的作者王火的鲜为人知的传记文学《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外国八路》和长篇回忆录《在“忠字旗”下跳舞》的思想艺术成就,并提出了重视传记文学创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被称为"劳改营文学和流亡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全部创作是在劳改营、被流放和流亡国外期间完成的。他经历过10年"古拉格"炼狱般的生活。1970年,他以一部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描写劳改营里生活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触动了俄国人乃至上层当权者紧绷的神经,认为他夸大了苏联的阴暗面,因此而遭到拘捕,却由此而赢得"伟大思想家"赞誉。索尔仁尼琴被公认为是不妥协和说真话的作家,前总统普京高度评价他,俄罗斯人赞誉他有一颗"俄罗斯的良心"。他的创作自始至终没离开过关于俄罗斯的主题,因此有人说他具有强烈的"俄罗斯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8.
1958年,俄国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以《日瓦戈医生》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本文从叙述学的视角揭示它在形式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