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学科特色对高校分类,有助于高校凝练特色、准确定位、分类发展。依据高校学科特色、发展规划以及学科共性的知识基础,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可分为综合平衡类(型)、特色综合类和特色聚焦类高校,其中特色综合类高校可细分为战略科技型和哲社创新型,特色聚焦类高校也可细分为医药特色型和文体特色型。该分类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且能够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分类发展思路相衔接,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分类管理是推动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发展倾向的主要方法。本文借鉴经济学思想中的区位商思想,构建学科区位商,以自然科学类学科为例对“985工程”高校分类进行了探索,发现:(1)学科区位商客观展示了“985工程”高校学科发展水平及分层与布局;(2)学科数是检验学科发展水平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与其它高校分类法相比,区位商分类法具有内涵明确、参照标准可自由切换等特点。区位商方法不仅为探索高校分类管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也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组织结构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应该设计有机模式的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从结构维度、部门设置和控制幅度三个要素着手,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四分法"理论的重新审视与我国高校分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的“四分法”是我国高校分类理论中颇有影响的理论。我国高校发展中普遍出现的盲目追求一流、追求研究型、追求综合、追求办学规模四种倾向与这种分类有直接关系。高校的分类应当以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面向为依据,在分类明确的前提下,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层次应由高校自主决定,政府加强指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5.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为其主要特色定位,在“类型不同,但价值相同”的原则指导下,与综合性大学等代表传统大学理念的高等教育机构相互对应,共同形塑了德国学术型高等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并举的双轨格局。从高校分类管理、定位发展的角度观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历史渊源、法律基础、分类原则及其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明确的分类是应用科学大学特色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高校在彰显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同时,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民族高校的发展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进行组织文化转型,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基于组织效能竞值构架中的文化模型与分类方法,结合民族高校发展的现实状况,民族高校应从政治型文化转向学术型文化,从控制维稳的封闭型文化转向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转型的基本策略是加强核心领导,实施院校发展战略规划;权力重心下移,实施扁平化管理;调整学科结构,创新知识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校的分类依据是学科布局和学科覆盖面,而非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类型。既然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可以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博士、硕士、学士、专科)、类型(学术人才与理论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把我国高等学校分为学术研究类高校、应用研究类高校、应用技术类高校、应用技能类高校、职业技能类高校五种类型。这五种高校的前四类又可按照学科覆盖面和人才培养规模再进一步细分为综合型、多科型、单科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自尊、应对方式的关系,为进一步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福建省内8所高校250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福建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比中等略高(总均分为3.83,高于临界值3),其中各维度平均分从大到小依次为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角色价值观。(2)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自尊、积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职业行为倾向这一维度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3)自尊、积极应对对辅导员职业认同起到正向预测作用。(4)自尊在积极应对方式和辅导员职业认同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引导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在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经验时,由于未充分考察这类高校在欧洲高教体系中的定位,并将不同高校分类体系混同使用,导致了诸多误解。文章通过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历程和驱动力的探讨,揭示出其在高教体系定位的多样化形态及动力机制,提出我国应重构"学术型-专业应用型-职业技术型"三元交叉的高校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高等教育分类的"矩阵式"结构,分析了学术型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区别,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规格标准以及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要素。  相似文献   

11.
透析高校师资管理中的人才流失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理念、大学主体定位、学术管理操作、利益分配倾向等方面存在着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为此,一些作为“经济人”的优秀教师相继离去。人才流失问题日益成为许多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瓶颈。为适应高校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竞争炽热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趋势,高校必须对诸方面准确定位,从源头上遏制优秀师资流失的势头。  相似文献   

12.
高校定位是高校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的理性选择,高等教育系统秩序的形成是建立在高校定位基础之上的组织化过程。高校分类只是对高等教育系统秩序认识的特例,仅仅用高校分类与自生秩序相结合来建构高校定位机制是不够的。高等教育系统秩序的形成是一个组织化过程,既有人类理性的安排,又有自组织方式。因而,高校定位应该由政府宏观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理性选择三者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学界关于高校分类与定位关系的分歧点入手,以高校分类与高校定位的相关性为视角,指出高校学科水平分类是高校类型定位的前提,高校分类对高校定位具有指导能力,高校分类明确不能得出高校就定位准确的结论,并对高校科学分类合理定位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4.
高校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主体,其职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察认为,他们对于身份的不同定位造成了垂直流动、隐性流动与外向流动的分化样态,而这根源于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学术场域组织规范以及生活世界压力等因素。因此,探索建立公平有序的人才发展与流动机制,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先从社会学的视角,以分类和分层一纵一横两个维度界定高校发展定位;然后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和系统自身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阶段,高校发展定位的战略性问题是学校类型选择;接着分析了资源与高校发展定位的关系,建议高校在学校类型定位上采用资源依附状况分析办法;最后分析了同类高校中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还对我国高校定位中的“特色情结”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学科生态环境对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学科生态环境的构成因素分析,运用生态学理论,提出高校学科建设的生态化建设目标应该是:(1)准确定位,即找准自身在学科整体发展中的学科生态位;(2)维持平衡,即学科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要保持平衡;(3)优胜劣汰,协同进化,最终取得学科建设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7.
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有利于充分彰显高校科研职能.文章通过梳理我国高校科研职能的演进历程发现,从教学为主到教学科研并重再到重科研轻教学,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管理主义理念下科研评价数字化倾向与 日俱增、重点建设模式下科研评价精英化倾向不可避免、绩效问责背景下科研评价功利化倾向愈发明显以及排行榜导向下科研评价人本化倾向逐渐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所在.新时代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伦理维度和价值维度着手,努力构建立德树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寻求推进组织转型的创新型管理方法,实现从松散封闭的自治学术组织向高效服务的战略中心型创业组织转型,对于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探索创业型高校与加强产教融合、开放办学的高职发展方向完全一致.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模型,可以充分发挥管理流程中的战略协同效应,并把组织的创业发展战略转化为各种具体指标.从客户(学生、社会组织与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财务四个维度,建立起分适于组织层面和业务部门的变革管理框架,推动高职院校向创业型组织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定位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定位是每所高校在社会大系统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通过横向不同类型的高校和纵向不同层次的高校的比较,结合高校的使命、责任与自身发展的实际.确立其发展的坐标点.我国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着目标趋同、无个性化等弊端.在高校定位研究中存在着对高校定位的前提基础缺乏思考、缺乏对高校定位过程的理论分析和本国研究多外国经验借鉴研究少等问题.确定明晰的高校使命与职责、加强高校分类研究是解决高校定位的前提,以复杂理论为指导,探索高校定位方法的多元性,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价值预设与主动生成的统一是解决高校定位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明确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二维定位,是基于学术组织结构之维思考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团队建设模式的前提。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团队学术组织结构应当包括四个层次,并以团队学术组织创新、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作为团队建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