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粹如下: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伟大的实践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有论断,他说:“只有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的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成为一个精神健康而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什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的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曾任北大校长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相似文献   

4.
何谓教育?对于这个问题,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语录”,鲁迅:教育是要立人;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5.
刘仲 《小学生》2010,(11):52-53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牛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侣导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倡导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灵魂。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他呼吁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  相似文献   

7.
陈友林 《教师》2011,(21):12-12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一位留美博士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要想回答什么是教育并非简单。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语录"。孔子曰:"大学之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本又一本的教育学术论,而且在他的行中也很少看到这主义那理论的学术名词,这个人会被我们看作教育家吗? 这也许是一个让我们很多人汗颜的问题,因为这个人在我们的心中不但是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这个人是陶行知。与那些“作等身”的学院教授们相比,使他厚重的并不是单纯的字,而是字及其背后的实践。正是那些切人社会苦痛现实的实践,缠满了一个知识分子良心,使他的字像手术刀一样,对社会中的教育现实充满了力量。  相似文献   

9.
何谓教育?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其他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萃如下:  相似文献   

10.
雷沛鸿是我国第一位系统论述成人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我国成人教育运动的先驱。他在留学期间,深受丹麦教育家格龙维先生及英国工人教育协会所倡导的成人教育运动之感召,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并大发宏愿:“愿以有生之日,为穷而失教之劳苦大众教育事业而奋斗”①。本文拟对他的基本成人教育观进行简单述评,期望能为我国成人教育史学科建设尽微薄之力,更期望能对我国新世纪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启示。 一、成人教育是指“为全国十八岁以上的男女而设施的教育” 雷沛鸿是我国第一个给成人教育下定义的教育家。他一方面按照人们对“成人…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迫使第一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孔子则是第一个指出“以身作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大港第五中学校长刘炳昭是一位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校长,他热情、大气、勤勉,对教育充满激情。他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应实现健康增长,在此前提下,他带领师生不断探索,形成了“多元互动,健康成长课堂”的理念。他倡导健康课堂,坚持不让任何一个教师和学生成为角落里的人,追求教育的幸福和师生的快乐,对教育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理解。刘炳昭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教育需要理想,但不能理想化。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不能没有做教育家的情怀。”这些年来,  相似文献   

13.
向明 《中学文科》2007,(6):103-104
自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提出后,几乎所有的讨论都是集中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上。其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大力倡导“生活教育”。难道能否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有效性吗?显然不能。陶老的目光更长远,他看到了学生长期的发展,他认为教学价值的体现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这个狭小的范围。特级教师李元昌在1985年就提出了“农村语文教学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张。他教的学生阅读面较广,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较强,即使升不了学,也能依靠所学知识找到用武之地。黄玉峰老师的“放羊式”教学主张把学生放到水草最肥美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汲取营养,具体操作为超越教材、超越教法。他所任教的班常有十多人同时考上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大学。  相似文献   

14.
教育应当是什么?中外教育家都有自己的“语录”。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雅斯贝尔斯则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相似文献   

15.
王冠 《课外生活》2011,(6):28-30
陶行知被称为“人民的教育家”,他忠于教育事业,提倡“生活教育”。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一位留美博士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要想回答什么是教育并非简单。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语录。孔子曰:大学之  相似文献   

17.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近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他的许多教育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一、创造教育梁漱仅面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教育的呆板、机械,甚感忧痛,曾叹息地说:“可惜人类直至于今,仍然忽视创造,亦就不看重教育,人类生命的长处,全被压抑而得不到表现。”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创造,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有智慧就能创造。他还进一步从进化论作了阐述:“全生物界,除去人类,却已陷于盘旋不进状…  相似文献   

20.
洪萍 《教育文汇》2013,(16):37-38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息与习惯形成的。”他还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力量的杆杠。”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自己的幸福往往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习惯一旦形成,便用不着记忆就能很自然、很容易的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