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大学生自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预防大学生自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个层面对大学生自杀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一种预防大学生自杀危机的模式,此预防模式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的全员参与。  相似文献   

2.
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对策,对有效预防并努力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完整,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高校学生自杀情况的调查和省内五所高校学生关于自杀内容等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的两级预防机制,并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杀,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两年,大学生自杀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内地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就一百多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加强感恩教育对预防大学生自杀的五个方面作用,从而有效对大学生进行自杀干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已经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对大学生自杀的现状研究和自杀预防探讨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笔者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主要特点和相关原因,并就大学生自杀预防的相关策略和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杀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预防大学生自杀要加强大学生成"人"教育;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组建温馨家庭环境;健全大学生自杀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代的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自杀心理的出现及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的完整,提高全民族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和特征、自杀的外部因素和心理倾向、我国目前大学生自杀的各种原因等问题,并就自杀问题提出了相关的预防和避免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案件逐年递增,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与其面临的各种压力和不畅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杀现象之心理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自杀是一个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破坏性威胁的问题。依据对35个大学生自杀案例的调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杀的诱因和, 现人格障碍和绪失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而大学生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以及心理挫折承受能力低也是导致其自杀的又一原因,据此特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极大危害,如何预防大学生自杀,是高校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自杀问题,理论与实践界进行了积极探索。心理咨询致力于矫正、治疗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心理问题,生命教育以珍爱生命、提升生命品质为宗旨,在预防大学生自杀中彰显出独特优势和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各有其局限与难为之困境。大学生自杀之根源与对其施以制约和影响的社会情境密不可分。在心理咨询、生命教育预防基础上拓展与深化,增强大学生在风险社会中的平等体验与积极的自我建构,是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治本"之举。为此,政府和社会应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推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完善与改进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体悟生命的内在教养,追寻"自我同一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面临着严重的自杀问题。由此,当时社会的一些有识之士和官方当局为控制和解决此社会问题纷纷从原因、方法、社会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止自杀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一些预防自杀的措施和对自杀未遂者进行具体的救济,从而在社会中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官方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自杀预防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生活急剧变化,升学、就业竞争激烈,价值观嬗变,离婚率的增加、自杀物品的易得、居住条件的改善,这些都与自杀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国企改革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减员增效的力度加大,而社会保障不能与之同步配套,人们欲望增长与欲望满足滞后之间的矛盾导致自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人的精神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动机、意志、欲望、情绪、幻想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是自杀行为的精神诱因,而哲学的沉思、在社会互动交往中张扬人的理性以及非理性诸因素的相互制约,能预防和抑制非理性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迪尔凯姆的经典名著《自杀论》的读书笔记。《自杀论》是迪尔凯姆实证社会学研究的典范,被认为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书中将自杀从一种个体性的行为转化一个整体性的社会事实,并将社会事实作为分析单位。从而顺理成章地建构起了一个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迪尔凯姆通过对自杀分类并解读其产生的社会因素,提出社会改革能够阻止自杀发生这一理想。  相似文献   

14.
自杀已成为人类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明星自杀不仅给家人带来巨大的伤痛,而且还会在社会上引起"维特效应"、"冈田有希子综合症"等追星自杀现象,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通过涂尔干对自杀的定义,试图从心理学(抑郁、悲观、个性、认知)和社会学(经济、社会舆论、公司压榨、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寻找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制度设计、媒体职业道德、专业人士等方面预防明星自杀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5.
Suicide rates among college age youth have increased two to three fold over the past 25 years, most notably among mal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have developed better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and the stigma against using them has decreased, allowing more opportunity to prevent student suicide. This article depicts how psychotherapy can be made most effective in transformation suicide threat into a strong life orientation. Artful referral, social support and common destructive social attitudes are depicted as major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odds of success. Combinations of these factors together with several psychotherapeutic caring process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pressive transformation, are illustrated with case examples.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notes the relevance of increasingly common destructive role models, for young men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suicide and murd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杀的有效预防和危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自编自杀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I-90)、Beck抑郁问卷对我院1240名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通径分析探索自杀意念与各类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0.25%的高职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女生略高于男生,大学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应制定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降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张静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4):101-102
大学生自杀的危害是巨大的,引起大学生自杀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非理性认知的角度阐述了大学生自杀的原因,特别是就自杀者对生命态度的冷漠、对人生责任感的缺乏、价值取向的偏差或替代、自我意识的混乱、自我认同的危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者们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重视,并进行积极的干预,以帮助他们渡过危险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Differences in the suicidal experiences of males and females and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Furthermore, given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college student suicidality and the challenges of suicide prevention, it is important to continue updating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This article presents findings from a 2006 national survey with responses from over 26,000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at 7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nder and undergraduate versus graduate stude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related experiences such as professional and informal help-seeking during a suicidal crisis, events that precipitated and contributed to the suicidal crisis, and factors that protected against attempting suicide. Among the many findings, some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earch, some are unexpected, and some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is surve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argeting specific interventions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 males and fem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