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语·诗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歌积淀形成了特有的言说方式和审美特质——诗语与诗味。从文章体式的角度讲。诗语与诗味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我们以阅读常规文体的方式阅读古典诗歌,读不懂诗;以鉴赏常规语言的方式鉴赏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2.
张戒与诗味     
张戒是南宋论诗以味审美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认为诗而没有味,便无复可观.他对诗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他论诗以言志为本,又要求志文兼备;他要求诗歌味不可及,又要含蓄有度,写出一时情味;他推重曹植、杜甫以韵以气胜,强烈地批评苏轼以议论为诗、黄庭坚补缀奇字的不良风气等等,从而使他的诗歌审美理论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诗味一直为诗歌创作者所追求,"辨味"批评也一直是诗歌欣赏的重要手段。自古至今,学界一直认为:"有趣者好诗,无味者劣诗。"但实际上,食味与诗味既有本质联系,又有所区别。诗味具有超越性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按照从诗歌外在形式的认识到诗歌整体感受的把握到诗情体会的阅读过程,对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进行审美把握,从中发现现代派诗的形式的自由多变、诗情的朦胧等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理解现代诗派对诗美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5.
<正>诗歌文本的思想感情层隐藏最深,诗人借助诗歌语言,通过建立朦胧而丰富的审美意境来得以显露复杂而朦胧的情感。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就有"诗无达志"、"诗无达诂"之说,就是到了今天,现代派诗包括本世纪20年代中期的象征派诗,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的现代派诗,40年代后期的九叶派诗,50年代至6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在诗歌解读过程中都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诗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因读者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审美经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诗歌,民族特色极为鲜明,读起来很美,教起来却很困难,而老师要教好和教出诗味更是不易。古人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无达诂"等等,并非故弄玄虚和神秘。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中起始阶段第一单元就是诗歌教学,选文分量较过去教材加重,内容深度也较过去教材加深。因此,如何教好诗歌,教出诗味,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得不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诗是文学中最优美的艺术。译诗,则是创造美的艺术。译者在译诗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诗歌的审美体验,力求发掘和再现诗歌之美,并努力引导译语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美的共鸣,获取心灵的愉悦。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在翻译的时候丢失的东西",换言之,诗歌就其本性来说是不可翻译的,其形式与意味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实现"无损转换"。所以读惯了唐诗宋词的中国读者们常常觉得外国无诗,即便是读歌德、拜伦等诗人的作品也觉得没有诗味。但有一位诗人是个例外,这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泰戈尔的诗歌大多是散文诗,翻译之后似乎损失不大,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理与文化上的接近性。泰戈尔诗歌的抒情与唯美,中国读者接受起来并无隔阂,其诗中弥漫的大爱情怀,更是超越时空的普世感受。  相似文献   

9.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 "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 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诗歌创作进行过程中要把握的是意象。而读者阅读诗歌也是先从意象开始,由意象的引领而进入诗的意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探寻诗歌所承载的审美趣味和思想价值,应该可以将目光关注到意象的存在方式和组合方式。一、从意象开始,勾连现代诗歌的外部语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鲁迅的成就是十分特出的,他的新诗创作虽然数量有限,却在诗歌内涵上表现出了远远高于其所属时代并使后来者言说不尽的现代性特质,与西方现代诗直接接轨,并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树起了鲜明的路标。  相似文献   

12.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表达诗歌主旨的最活跃的因素。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有关生命感悟的意象诗立意独特,富含哲理,极富品味。  相似文献   

14.
性和性爱是Whitman诗歌的一个主要且重要的主题。在饱受争议的组诗Calamus中,诗人大胆地将这一主题磊落铺陈。In Paths Untrodden是Calamus的序诗,对理解整首组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借鉴性别研究理论,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诗学理念和人生经历,对InPaths Untrodden这首诗进行个案研究,尽量还原、复活诗人当时的创作意图,重新理解、深入解读Whitman的这些性诗,领略诗人在19世纪的历史环境下用模糊暧昧的意象和迂回隐约的暗示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和思想的策略与技巧。Whitman从隐藏、变形到尽量体现自己原来的创作意图,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下性观念的改变,以及对同性恋现象和行为的理解、接受和宽容。  相似文献   

15.
沙鸥对抒情诗抒情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深入过程.20世纪40年代方言诗写作时期是不自觉的;50年代八行体写作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自觉领悟、对抒情诗本质特征的表层解说主要是在诗歌评论中进行的;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接受西方现代派诗学影响又有意继承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及早期现代新诗传统进行"新体"创作(爱情诗为代表),并从容提出现代抒情诗的"主体外化"抒情功能说.  相似文献   

16.
由于胡适在其著述中并没有确认新诗理论与意象派诗歌的渊源关系(只承认两者有相似之处),其《谈新诗》中的诗学主张也并没有与意象派的"六条"完全对应,因此,关于胡适的新诗是否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争议的根源大概在于对胡适受西方诗歌资源影响的程度及胡适接受影响的方式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其实胡适对西方文学资源的接受是偏取的和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和整体的。这种偏取的接受方式服务于其白话诗(新诗)创建的阶段性任务,符合胡适对中西诗歌发展历程的认识以及对中西文学传统进行会通的目的。对西方诗歌资源进行偏取的客观事实,可能正是胡适没有直接承认其新诗理论(甚至可以扩大到胡适文学思想的全部)受到某个具体文学流派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集句诗是我国古代杂体诗的一种,是用别人的诗句集合成诗。它起源于晋傅咸的《七经诗》,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集句诗在北宋的勃兴与宋诗特点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宋诗的拟古、"以才学为诗"都影响到集句诗的创作;而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也间接为集句诗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也发表了大量的诗论。他主张诗歌的本质专在抒情,诗歌要重视音乐性,新诗要打破一切形式束缚,新诗和旧诗应同时并存,写诗贵在自然流露以及写诗并不神秘等等。这些内容,构成了郭沫若诗歌美学的主干,在我国现代诗坛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她长期过着隐居生活,终生未嫁,她的一生犹如一个谜,让人捉摸不透。她一生写诗1800多首,却从未主动发表过一首。艾米莉的隐居生活对其诗歌创作不无影响。她的诗歌同她的人生一样独具特色,藏谜诗是艾米莉诗歌的特色之一,她善于用诗谜的形式书写生活中那些鲜明的意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藏谜诗可分为两种类型:半藏谜诗和全藏谜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