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本土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缩短,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在增大,而且人们对"孤独"的感受也在逐步地加深。据有关统计  相似文献   

2.
关注心理亚健康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亚健康是指处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两种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因而又被人们称之为"第三心理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尔斯为心理亚健康者描绘的心理图像是:情绪低落、自卑失助、放任冲动、角色混乱的人.2004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孤独感这一领域。有关调查显示:在991名大学生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随着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孤独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如今正在象牙塔里享受青春时光的大学生们,孤独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专业调查机构的调查问卷以及调查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以及孤独感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也提出一些对于心理干预的建议,旨在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科技可以帮助人类测量出任何宏观的或微观的距离,但是,有些距离,科技似乎也会显得束手无策,譬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迄今还没有谁能够测量出来,当我们说"距离产生美"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用文学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和感知,如"天涯若比邻","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距离从来没有人能够对它进行量化,我们对它却充满了探寻的执著和美的追寻。但是,由于这  相似文献   

5.
走出孤独     
本节课是高二年级个性心理辅导单元中的一课。高中阶段,属于人生的青年初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并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孤独闭锁心理.使他们产生孤独感。孤独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体验与表现,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寂寞、沮丧、失助、抑郁、烦躁等,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孤独.掌握走出孤独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亲子距离包括亲子空间距离和亲子心理距离.研究发现:母子之间有了空间距离的农村孩子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最严重;父子之间有了空间距离的其次;亲子之间没有空间距离的最轻.但不能就此得出结论:最好让父母都留在孩子身边,如果非要出去一个不可的话,也最好是让父亲出去打工.这是就事论事,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实质是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起作用.建议出外打工的父(母)亲用我们提供的方法缩短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7.
吴茂华 《科技文萃》2000,(7):173-174
人的一生,烦恼痛苦如影随形,绵延纠缠.所以,人类心灵中的孤独、忧虑,或平衡、超脱等状态,属心理现象范畴.而现代人心理状态日趋复杂,又与急剧变化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心理学的功用在现代社会中,愈来愈突显了.它不仅对商品社会中日趋激烈的利益冲突引起的精神失落、灵魂迷乱有纠偏救妄的作用,更有提升人格品位、优化人文环境之意义.  相似文献   

8.
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有远近之分.不同的心理距离,其情感和体验也不同.当校长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处于"近距离"的状态时,校长的影响力最大,教师的积极性易于调动和发挥.在积极合作的心理驱使下,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校长的领导工作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孤独之辨     
孤独,是一个很寻常的词语,字面意义浅白,解作“独自一个人,孤单”.但在我们这个民族过去、现在的语境里,孤独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特征和生存状态,而且是一种有深厚内涵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积淀.作为一种心理和生存状态的孤独,很多人或许有过短暂的体验,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况味? 常听人说:我孤独,因为我很寂寞.不错,寻常意义上的孤独和寂寞常是连体兄弟,因为二者都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心理感受,不过这种语境下的孤独和文化意义上的孤独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10.
和谐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而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和谐的人格.而和谐人格是青少年理想人格,是"人在生理、心理、伦理、法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一系列素质与品质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它是指人、自然、社会相互和谐的一种人格行为".青少年和谐人格的建构需要全社会和青少年自己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青少年自我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