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淡化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渐成一种倾向。然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则认为,不能一概否定语言知识的价值.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可“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本文拟探讨陈述性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对于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少人提出语文教学不讲或少讲语文知识,牵动亿万国人的中考和高考也基本上倾向于不把语法、修辞、逻辑和文体知识列考试范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的专门条目。语文教师和有关研究人员回避甚至排斥语文知识,传授语文知识、考察语文知识成了观念落后,抱守残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问世以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个专门条目。这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动向和新问题。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语文知识问题?为应对语文知识观的变化,语文教学必须作出哪些积极变革?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于是,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教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么.语文教学是否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期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容易理解的,把知识分为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和原理知识也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这两种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而且根据分类的标准,这些知识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可以作为不同的知识类别而存在。但是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或者无意识的知识和言述性的知识就很“玄妙”了。正是这种“玄妙”引起了语文教学理论界,对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同时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作为学科课程,语文教学自然要传授和学习语文知识;作为活动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这样,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课程因素。围绕这两个课程因素的认识,语文教学界曾有过一些探讨和争论,如近年来对以往语文教学过分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所谓“知识中心论”的批判;如以“新课标”为导向的有意无意淡化语文知识、强化语文活动的倾向。对于这些批判和倾向,我们要认真分析、理性对待。根据以上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显然构成了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就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孤立地认识,不能简单化地厚此薄彼,必须考察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构成事物的动力因素,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定型。也许,语文教学的规律就包含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这一对最基本课程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找到了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敏 《湖南教育》2006,(1):11-12
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目标”到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目标理念的变化必然赋予语文教学的课堂新质。不论是“双基目标”还是“三维目标”。语文知识教学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现有的语文知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体系?我们头脑中的语文知识观有没有问题?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最有价值?语文知识教学的应然状态该是怎样的?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受到语文界普遍关注是在语文新课标提出之后。“不必苛求语文知识的完整和系统”,一时间激起了语文界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千层之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知识到底摆在语文教育什么位置,表现为新课标体现的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倾向与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交锋。对此,我以为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说,新课标提出的所谓“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客观历史背景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语文知识方面追求得过多,讲解得过细,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9.
林晓 《现代语文》2006,(1):17-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育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对语文知识传授的淡化。如今的语文课堂,已经很难看到老师悉心讲解“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成式阅读”、“个性化体验”、“综合性活动”,看似热闹非凡,但最终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大程度的提高,答案恐怕难以令人释然。诚然,传统语文教育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口轻手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曾让许多学生沦为考试和分数的机器,甚至一度让语文这一母语学科背负“误尽天下苍生”的骂名,但是,如果仅仅因为知识教育方式的不当就放弃知识教育、放弃知识本身,因噎废食,那将是语文教育更大的悲哀。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作再一次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苏培成先生的语文课程知识观提出不同意见,坚持强调“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知识”、“变知识的掌握为知识的运用”、“变单维取向为三维取向”是语文新课程正确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11.
自1986年逻辑知识消失至今,除增加过“简明、连贯、得体”的消极修辞条目之外,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只减不增。语文新课标干脆取消了“基础知识”。从此,语文知识教学迈进充满质疑的话语多元时代。后现代知识观拓展了人们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引导人们向重语感重体悟的汉语言本体回归。然而,语文知识究竟包括哪些,至今还众说纷纭,成为语文课程内容建构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学习语文知识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语文实践。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起语文知识结构。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之后,关于“语文知识”和“内容标准”的问题有不少争论。其实,关于“语文知识”和“内容标准”问题背后隐含的是语文知识观的问题,即什么是语文知识、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怎么学和怎么教语文知识。如果表述得学术化一点,就是关于语文知识的本体观、价值观和教学观。但是新课标似乎没有专门的语文知识评价的章节,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手段。2014年5月27日,越城区初中语文“‘语文知识’的评价观测及载体”主题教研活动暨150学时教师岗位培训在鉴湖镇中学举行。鉴湖镇中学的陈卫菊老师开设了一堂微课《汉字听写—领略汉字之美》。课后,笔者随即与上课学生进行了15分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到底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语文知识以及用什么评价方式等。“语文知识”该怎样观测,用什么载体合理评价,这些都是新课标亟待探究的难题。这里,笔者以这次研讨活动的微课为切入口,试着来探究“语文知识”的评价观测及载体。  相似文献   

13.
刘春文 《语文知识》2014,(11):37-41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语文知识,语文何以成为一门学科?”语文知识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课改之初,“去知识化”倾向甚嚣尘上,2001年实验稿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表述,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说法,给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看2001年版课标的“阶段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进行的语文教改活动内涵丰富,他的“语文知识树”尤为引人瞩目,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知识树”呢?过去,人们一般从语言学、文学和文章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这种解释只能使我们明白“语文知识”的意义及其内在关系,而不能使人明确“知识树”在学生大脑中是如何表征以及是怎样被学生习得的,因此,不利于指导语文教学。而现代图式理论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知识的本质、结构,还科学地揭示了知识在个体大脑中的表征及其习得过程与条件。用这一理论来审视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我们会得到新的启示。现代图式理论认为,个体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即图式,包含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具有综合性、层次性、推理性、迁移性等认知特点。而“语文知识树’即为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下面将以图式理论对其进行解剖分析。  相似文献   

15.
梁群英 《教师》2012,(3):38-38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谭青峰老师的“能力语文”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教学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从分析到分析的常态中解脱出来,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性的“即学即用”的训练,从而让语文知识转变成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冯夙彦 《现代语文》2008,(12):11-12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这引起了语文界关于语文知识的大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否意味着语文知识已经淡化,不再重要,也有人开始忧虑语文课堂上是否还要知识的教学。笔者就语文科课程知识进行了考察,翻阅了其相关资料,从语文科发展九十年来对于语文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以期能对语文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总结,并对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要义,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总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语文教育评价也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可以说,三个维度的评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评价所要突出的语文课程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这样的评价也才更有利于实现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有语文学习生活,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的语文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教音乐特长生语文课的过程中,笔者找到了流行歌曲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刘尔清 《青海教育》2002,(11):21-21
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荀况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他在这里强调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平时有许多学生和家长问在语文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实际上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没有一步登天的好方法。学好语文最根本的条件是对语文知识的全面掌握,掌握语文知识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一定的积累,就想提高语文成绩,那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积累知识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方法可采用。一、课前几分钟的复习提问有些教师认为…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2006,(12):63-63
王荣生老师在《“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一文中指出:我们尝试对“语文知识”做一个概括的描述。宽式:……窄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虎(3)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语文知识的窄式描述,称之为:“学校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