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的游仙诗虽然只有几首,但就游仙诗的创作领域来看,却是承前启后的。它上承秦汉乐府民歌和赋借虚幻世界以抒心志的创作传统,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虚幻世界的奇幻、瑰丽,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志未酬却壮心不已的痛苦忧虑,反映出诗人晚年的思想矛盾;向下则开启了曹丕、曹植、嵇康、阮籍、郭璞等人借游仙以述思的一代诗风。其创作手法对后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无疑也有着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曹植的作品中有较多的游仙诗,其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曹植的一生充满着悲剧,游仙诗的创作是他安慰自己痛苦灵魂的一种选择和方式。在虚幻的世界中,通过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意象,他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相似文献   

3.
屈原《远游》模式对曹植游仙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远游》作为游仙诗的始祖,对后世的游仙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游仙诗创作也不例外。《远游》的结构模式以及虚构的神仙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环境意象、行为意象等,对曹植游仙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白游仙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李白游仙诗的内容,艺术性及李白游仙和出仕的关系,李白游仙诗有如下内容:对神仙无拘束生活的向往;表现采药炼丹、求仙飞升的内容;抒发对现实生活不满,揭露批判社会现实。李白不仅在内容上大大丰富了游仙诗的创作,而且在艺术上使得游仙诗向着趣味性的多元化转化。李白将强烈的出仕愿望和浪漫的游仙创作统一起来,借道教审美经验以游仙方式冲淡,宣泄,平衡了他政治失意后的心理挫伤。  相似文献   

5.
曹操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是相信方术不信神仙 ,但由于时代人文精神的高扬和文学的自觉 ,促使曹操创作了不少的游仙诗作。在游仙诗创作过程中 ,因其理性意识与神仙思想是对立的 ,又使作者陷入了新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悲剧性的 ,并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是如此 ,其游仙诗为后世开创了借游仙抒怀的范型  相似文献   

6.
三曹都是无神论者,其游仙诗重在寄托,曹操借游仙表达长寿立功的愿望,曹丕游仙诗意在谴责神仙的虚妄,曹植借游仙诗以抒愤懑。  相似文献   

7.
曹操的游仙诗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了神仙世界,独创了抒情言志的空间,所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曹操的生平和游仙诗着手,论述其游仙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8.
汉赋与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作为"一代文学之代表",是先秦至魏晋游仙诗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汉赋将游仙与退隐相结合,开启了游仙隐逸化的基本表现模式;汉赋的游仙描写,已不完全是"楚辞式"的借游仙以抒怀,更多地表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列仙之趣";从楚辞到汉赋,游仙遇仙地点发生了由天界向人间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游仙描写的艺术想象空间;汉赋中的神仙世界自由美好,巳成为文人精神境界的一种象征,寄托着赋作家遗世高蹈、超乎尘垢之外的人生志趣.所有这些都对魏晋游仙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游仙诗是魏晋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而曹植是建安诗人中创作游仙诗最多的诗人,其现存的游仙诗约占存诗总数的十分之一。曹植游仙诗对游仙诗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扩大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题材范围,对后代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历代学者对曹植的游仙诗评价不一,有褒有贬,由此,本文试对曹植游仙诗的内容及其创作成因进行分析,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游仙诗,顾名思义,即以神仙、仙境、人神交游等为描写题材的一类诗歌。它源于屈原《离骚》、《远游》的影响,滥觞于两汉,直到魏建安时曹植在诗中“幻想要超越人间,邀游于五岳之上,游…  相似文献   

10.
李向辉 《考试周刊》2009,(27):31-31
郭璞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全力创作游仙诗的诗人。其游仙诗在情感方面以抒发个人的“坎壤之怀”为主.以道家的“经术”之行为背景,在创作风格上则继承了阮籍、嵇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由于玄学的影响,阮籍的游仙诗风格清远恬淡,与受名理学影响的曹氏父子游仙诗激昂豪逸的风格不同。阮籍游仙诗中的仙境是他追寻到的玄学的理想精神家园,而不是道教中的大虚幻境。阮籍游仙诗中的仙人并非道教中长生不死的神仙,而是玄学中理想人格——“常与俗人别”的最高级隐士。受玄学思想的影响,阮籍游仙诗有玄理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演绎玄理、引用玄学词语、引用老庄之典、对得道之高峰体验的具体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诗型,其源于先秦,兴盛于魏晋。生活于两晋之交的郭璞为这一时期游仙诗之集大成者,并以19首《游仙诗》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第一位以游仙诗而名世的诗人。郭璞《游仙诗》(其五)显在以游仙为名,追求高蹈隐逸;潜在则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抒发其坎壈之怀。出身寒门的人生经历、忧生患时艰难时代的压制及诗中隐含的诗人对国家、百姓的忧患感伤,均是郭璞在《游仙诗》(其五)中抒发坎壈之怀的缘由所在,诗中显在的游仙终无法掩盖其潜在的坎壈咏怀主题。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15,(5):31-40
郭璞和李白都是游仙诗创作的大家,郭璞游仙诗文采富艳,寄托高远,在游仙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李白游仙诗洒脱超然,新奇华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于游仙诗中独成一派。他们的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本文旨在探究郭李二人游仙诗的相同点,并浅谈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世界是充满了不真实与虚幻意象的世界。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转换,色彩与光影之间的变换给读者一种美丽玄幻的感受。他的作品充斥着众多产生虚幻的因子:虚幻的人物;制造虚幻的童话体裁及亦真亦幻的虚幻意象。在这样虚幻的创作世界里读者能够感受到王尔德美丽外壳下包裹着的失落的心。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环境,使文人在逃避现实心态的影响之下开始寻找一个寄托心灵的新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促成了游仙诗的兴起和成型.嵇康的思想及游仙诗的创作实践,将游仙诗引导到一个新的境界.紧承其后,郭璞在其影响下创作的游仙诗,标志着游仙诗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乔治·奥威尔是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借虚幻世界对极权主义展开猛烈抨击,深刻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奥威尔所诠释的虚幻世界既立足社会,又以此为基础实现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勾勒出虚幻世界的立体画面,形成强烈的透视效果,使得虚幻背后的真实、政治极权与争取自由的矛盾一览无余。其政治寓言历经时代的跨越,向世人证明了极权主义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游仙诗继承了汉魏乐府游仙诗以及两晋游仙诗两种创作模式,但在主题上却回归游仙的原始,追求神仙长生。这种主题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成熟及流行所造成的。并且,步虚词也进入到文人的创作视野中。南朝动荡的政治格局以及文人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南北朝游仙诗与魏晋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游仙诗是诗人借神仙世界表达另一种生命现象的手法。魏晋游仙诗作者在表达对神仙世界渴望的同时,反映了其羁靡现实的另一面,诗人思想性格裂变为现实与超现实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就作者的生命表现形式来说,又是互为补充的。其超现实的一面,是现实于非现实中的折射,归根结底仍然是现实的,因此,只有二者整合在一起,才能完整体现作者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启云 《培训与研究》2001,18(3):10-13,23
发轫于秦皇汉武时的以求仙长生为传统题材的游仙诗创作,在魏晋之世有了很大发展,其创作意向、审美情趣、艺术追求都有了崭新的东西。曹操、曹植、郭璞的游仙诗具体体现了这种变化:曹操是以出世的题材写入世的情怀,曹植则以游仙的题材表现现实人生的不平与悲苦,郭璞则以山林为蓬莱。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曹唐以创作游仙诗而闻名,他的游仙诗以世俗化为主要特征,这与中晚唐以来诗歌的发展潮流一致,是游仙诗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变迁.通过曹唐诗歌实例,从其描绘的仙界家庭、仙人生活、仙界等级等方面剖析其作品映射的人间化仙界,从其编写的仙人世俗化的相思离别之情、男女之情、仙人情绪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作品折射的世俗化仙人情感,深刻解读曹唐游仙诗的世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