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孟子>三章》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诸多因素叠加到一起,使孟子“最佳辩手”的形象跃然纸上。一、观点明确,一以贯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所阐述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与孟子宣扬的“仁政”契合,  相似文献   

2.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现存《孟子》一书一说是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记载孟子言论而成,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各国陆续地确立了封建制度。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孟子反对这些促进封建制度确立的改革,他认为应该实行“仁政”以求得统一。实行“仁政”首先应从恢复井田制开始。在政治上他主张保持以“亲亲”为核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2016年7月份的欧洲杯不少人认为东道主法国队能够夺冠,除了球队实力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法国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 (师板书“天时”“地利”“人和”.) 师:那么,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两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据事论理,来阐释“人和”与“仁政”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郑继军 《考试周刊》2008,(49):23-23
战国时代孟子就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说,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选入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该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在评析本文时,认为该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笔者以为这样评析既有背于孟子作此文的本意,又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据人教版和江苏省教版“教参”中述 ,其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本人对此持有疑义 ,愿讨教于同行和大家。我认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课文的标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教材语 ) ,我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见解”就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从而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统治者要施“仁政”。其理由有三 :其一 ,我认为本文作者主要目的是在谈治国之道 ,而非战争之道。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 ,第一句…  相似文献   

7.
《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前人多有论述 ,本文认为 ,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的抱负。孟子的论辩技巧十分高超 ,如引人入彀、层层进逼 ,以诡辩对诡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一书中阐述孟轲的“仁政”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也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孟轲的论辩文章的写作风格。结合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题目,确定教学目的如下:一、通过课文,了解孟轲的尊王贱霸,“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仁政”理想,认识这种主张和理想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因素;二、了解孟轲的论  相似文献   

9.
团队精神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汉书》曰:“共舆而驰,同舟共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老百姓中流传:“人心齐,泰山移。”时代的“先驱”承继前人,提出了时髦话题:“团队精神”。可见“团队精神”有其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19世纪中期的美国内战,二战时期的中国抗日战争……这无数个以寡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无一不体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在团队中包括许多个体,在这些个体的有机组合下形成团体。在团体中,个体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合理则更为重要。要处理好个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孟子"好辩"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的论辨艺术前人多有论述,本认为,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抱负,孟子的论辨技巧十分高超,如引人入毅,层层进逼,以诡辩对谵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1.
开窗启思和谐是个古老而颇具生命力的词汇,它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诞生的智慧花朵。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和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意思是说,只有和睦团结,行动才能协调;行动协调一致了,便能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十六课有孟子的短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我教过之后 ,有几点浅薄的见解 ,特提出来 ,大家商榷一下。一、课文中观点模糊和逻辑性不强的地方1.短文开头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我认为“天时”与“地利”孰重孰轻 ,不能一概而论。“地利”由于“天不时”可变成“不利” ,“地不利”而由于“天时”也可变成“地利”。何况古人原本是十分崇尚上天的 ,那时 ,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弱 ,唯心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虽然《教学参考书》中解释说观点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  相似文献   

1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先哲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留给后人的醒世名言。该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文章汪洋恣肆的行文风格,缜密谨严的行文结构,长于譬喻的艺术手法,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晓畅而寓意深远的论辩语言,这些独具个性的论证艺术,无不展示着孟子散文长于思辨,震憾人心的艺术魅力。首先,行文结构严谨,思维缜密。孟子开篇便提出了“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指出齐王有着施行仁政的仁心。“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因如此孟子认为“是心足…  相似文献   

14.
“矢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在《论战》一文中对克敌制胜关键因素的精辟总结,且为古今中外众多战例所验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为商业繁荣注人了勃勃生机。商场即战场,巧妙运用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以求选列预期的经济效益,赢得市场的主动权,已成为商界成功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亚圣”孟子在继承并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即“仁政”学说及“性善论”。“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制民之产(2)民贵君轻(3)贵王贱霸(4)合理分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性善论”以及其带有宿命论思想的“英雄史观”,则是论证“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左传》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作为春秋时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出现的,而由《左传》一书得到深刻的反映。在《左传》关于春秋社会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事件记述中,民本思想贯串始终,构成全书重要思想线索,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观点。虽然都是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左传》作者不同于孔子,也不同于后来的孟子、荀子。孔子的民本思想同“仁”相联,孟子的民本思想同“仁政”相联,荀子的民本  相似文献   

17.
学校管理之“人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曾就战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所说的“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孟子阐明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先哲的至理名言在和平时代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后人无限的启示。一个团队的生存和发展,排除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限制,能给予现状变化和改善的不是“物力资本”,而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8.
一、课文悟读《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庄暴见孟子》章,论述了孟子与齐宣王论乐的一次谈话。孟子抓住齐宣王爱好音乐的话题,借题发挥,趁机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乐”,以实现他“施行仁政”的主张。该章谈话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